2/10 随便说两句,关于大光圈镜头的“非必要性”

大光圈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很多摄影人总在追求的。

狗变焦的浮动光圈受不了,那就上恒定光圈的变焦吧,F4、F2.8的恒定光圈变焦基本各个厂商都有。可是当手里配齐了“大三元”(f2.8光圈的广角变焦+标准变焦+中长焦变焦)后才发现,F2.8这货在定焦里面也就算个下等水平,于是,最大光圈是F1.4、F1.2甚至F1.0、F0.95神马的定焦又出现在了wish list里……

我还是想说,大光圈,有必要吗?

想想大光圈带来的是什么?

更高的速度,更浅的景深还有——更大的体积和更高昂的价格。

也许有人说,还有更高的成像质量,对此我并不认同。做出这个结论的人,大多只了解日本产的单反系统。日本人做相机是很商业化的,当然也没办法。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佳能,有一句话“信任佳能的L镜,一如不信任佳能的非L镜”,个人觉得,L镜的确代表了佳能所能达到的最高的水准,这些镜头有着比非L镜大很多的光圈与好很多的成像质量;而非L镜呢?则是一种向L镜的过渡,或者是面向于普通消费者的“低端镜头”。由此观之,非L镜必然在成本上、玻璃的选用上、做工上远逊于L镜,成像质量的差距可想而知。而如果这个人了解德产的单反或者旁轴系统,ta甚至可以得出一个小光圈镜头的成像好于大光圈镜头的结论,还有个比较极端的就是徕卡的Summilux-M 1:1.4/50mm(E46版,不是ASPH)和Summicron-M 1:2/50mm,前者比后者大了一档光圈,但是普遍结论是前者即使收小一档光圈到F2,成像也并不如后者。

所以,由于大光圈镜头的设计难度要远远高于小光圈镜头,所以在相差不大的成本下(当然不可能),小光圈镜头的成像质量要远远好于大光圈镜头。

追求大光圈又有什么必要呢?

暗光?也许吧。不过问题又来了,景深。

我暂且独断地假设在暗光下拍照是为了拍摄昏暗餐厅里坐在对面的可爱情人,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100度的胶卷大概需要1/4~1/15秒,f1.4光圈。问题就来了~对准她水汪汪的大眼睛按下快门,洗出来却发现她握着咖啡杯的手已经成为焦外的bokeh了调皮。总之,在昏暗的室内,我们很多时候要拍的是近距离的景物,而大光圈的浅景深效果却常常会造成我们想要清楚纪录的东西无可避免的落在焦外。这时候的解决方案绝对不是大光圈镜头,而是更高速的底片,或者上脚架闪灯。总之,绝大多数我们觉得手上镜头光圈不够大的时候,并不真的就是我们手上的镜头太慢,而是所装的底片太慢,或者我们该考虑脚架跟闪灯的存在价值。真的真的需要用到大光圈镜头的场合,跟一般人想像中相比,实在是少之又少。

不过,我个人认为大光圈镜头的最大存在价值也在于其对景深的更多的可控性。摄影,从一定角度上讲,追求的是主体与背景的和谐统一。这个统一最最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通过景深,把需要表达的都放在景深内,不需要的一概变成“奶油般化开”的bokeh部分——而如果再浅显来讲,就是对气氛的渲染。

当然,是选择大一点儿的光圈和沉一些、贵一些;还是选择小一点儿的光圈,轻一些、便宜一些。还是看每个人的需要了吧~


发表评论?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