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事实依赖与因果传递性

Lewis使用反事实依赖来定义因果关系,简单表达形式为:“c是e的原因当且仅当,如果c不发生,那么e 不发生”。这一观点与NS理论一样,将原因看做结果的必要条件;当然,反事实依赖同样面临很多困难。在文中第一部分我想对反事实依赖有一些更多的了解,第二部分我将就来自于因果传递性的困难作出一些回答。
1. 用反事实依赖来定义因果
显然地,对于形如“如果有事件A发生,那么事件B就会发生”的条件句,表现了与A和B之间的某种依附关系。这样,我们可以表述因果关系为:如果一个事件c是事件e的原因,那么e的发生会一定程度上依赖于c的发生。那么,如果原因没有发生,那么结果也不会发生。这就是Lewis试图通过反事实依赖来解释因果关系的出发点。我们可以把Lewis对于对因果的定义这样概括:

(1) 事件e因果依附于事件c当且仅当,如果c没有发生,那么e也不会发生。
(2) 事件c是事件e的原因是因为有一条c到e的因果链条,其中每一个事件都因果依附于它的前一个事件。

所以,在Lewis的观点下我们可以说,“c是e的原因”这个命题是蕴含在反事实条件句“如果c没有发生,那么e不会发生”中的。
2. 对于传递性问题的回答
很多关系都具有传递的性质,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等同关系,如果a=b,b=c,那么a=c。但是对于反事实依赖关系是否有传递性,可以认为在很多情况下是有的,然而却有着如下的反例:

  • (F)A在C的家门口放置了炸弹意图炸死C,C的好朋友B是一个拆弹专家,这一天他来拜访C,看到家门口的炸弹于是毫不费力地拆掉了;由于B拆掉了炸弹,C没有被炸死。

这个例子中有两个因果关系,分别为A放置炸弹(a)使得B拆掉炸弹(b);B拆掉炸弹使得C没有被炸死(~c),根据因果传递,A放置炸弹使得C存活,按照反事实式的形式语言表述为:

a□→b
b□→~c
————
a□→~c

这个因果关系不仅是反常识的,而且也不符合反事实依赖。现在我对该例子进行两个修正,使得它的结论满足反常识:

  • (F’)A在C的家门口放置了炸弹意图炸死C,C的好朋友B是一个拆弹专家,这一天他来拜访C,没有看到家门口的炸弹;由于B没有拆掉炸弹,C最终被炸死。根据因果传递性质,A放炸弹是C被炸死的原因。
  • (F’’)A在C的家门口放置了炸弹意图炸死C, B是一个拆弹专家,这一天经过C家门口,看到了家门口的炸弹,但是却因为和C有某些过节没有拆掉炸弹;由于B没有拆掉炸弹,C最终被炸死。根据因果传递性质,A放炸弹是C被炸死的原因。

很明显我们通过对比F和F’与F’’可以发现,这个例子不是a导致b,b导致c所以a导致c这样简单的因果传递关系。而是有至少两个背景条件预设在其中:1)B有能力拆除炸弹(x);2)B愿意去拆除炸弹(y)。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该例子:

a∧(x∧y)□→b
b□→~c
————
a∧(x∧y)□→~c

换言之,我们对于A放置炸弹(a)使得C幸存(~c)的理解是错误的,应该是A放置炸弹(a)在背景条件之下,使得C幸存(~c)。
但是,我们又知道,背景条件有无数多个,根本无法一一枚举与考量,那么我认为,我们只需要考虑到那些会影响到因果链条逻辑方向的背景条件。在例子中,A放置炸弹(a)本应使得C被炸死(c),正是因为x与y两个背景条件的出现,导致了B拆除炸弹(b),使得整个因果链条有了一个逻辑转向,使得C被炸死(c)成为了C存活(~c)。
注意x与y是需要一并发生,缺一不可的。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这个表述满足传递律与日常常识,但是在直观上反事实依赖上依然存在困难:如果A没有放置炸弹(~a)并且B有能力拆除炸弹(x)与B愿意拆除炸弹(y),那么C不能幸存。这个表述十分奇怪,因为x与y两个背景条件是随着a发生才有可能改变逻辑方向,如果a没有发生那么这两个背景条件不会对因果有任何影响。我们也许可以对该反事实条件句进行这样的更改:

如果A没有放置炸弹(~a)并且有某个背景条件(P’)改变了因果的逻辑方向,那么C会被炸死(c)

至于对(P)的表述就有很多了,比如B与C有仇。然而这个条件的增加会使整条因果链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因为之前的因果链中的b与b□→~c就需要进行更改,而这就完全不是先前的因果了。当然我们可以不考虑背景条件的具体内容,只考虑它存在的可能,那么我们对该因果的表述为:

A放置了炸弹(a)并且有某个改变了因果逻辑方向背景条件(P),那么C不会被炸死(~c)

这看上去是合理的。
所以我的观点是:因果关系具有传递性,并且可以通过对背景条件的考量,使得这种传递性既符合直觉,也符合反事实依赖。

发表评论?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