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份自:http://www.zhihu.com/question/36531970/answer/68913662
因为个人对古典相机了解不多,那么就说一些近些年的吧,想到哪儿说到哪儿。
1. 尼康D600
这台机器作为尼康的平价全幅单反的首款产品,在所有数据上都要比后出的佳能6D好那么一丢丢——然而6D不掉渣。
于是直到现在还会有人说,一万多预算加一点上个6D吧。
2. 尼康1系与宾得Q系
无反相机发展到一定地步该怎么做呢?尼康和宾得认为,是小型化呀~
于是有了1英寸感光元件的1系与1/2.3英寸感光元件的Q系。
它们都有着很迷你的外形,然而——索尼用1英寸感光元件做出了黑卡哦,佳能用同样的感光元件做出了G7x还有G多少x的——这样可换镜头实际上成了体积无法继续减小的硬伤;
而宾得Q……和普通DC有区别么有区别么有区别么
我的偶像壕乎乎给了我这样一张图,好吧宾得你又赢在情怀了
这张图提醒我应该多说两句,Q的想法据说来自2005年左右,因为宾得历史上有款叫做Auto 110的系统,是世界最小的量产可换镜头系统。这个想法在2005年真的是很赞,然而生产出Q,是2011年的事了吧(关于Q系统的开发,可以参阅DC Watch的这篇采访 http://dc.watch.impress.co.jp/docs/news/interview/20120113_504147.html)
3. 理光GXR系
2011年,有两台日本产的相机(系统)拿下了iF的设计金奖,一台叫做NEX-5,一台叫做GXR。
GXR更像早慧早夭的神童。在今天随着索尼QX,奥巴Air A01普及,人们才接受模块化想法。
GXR却在那时候就提了出来并且给出极大的搭配自由度,换一个模块就可以得到APS-C的底和等效50的微距哦;换一个模块就可以变成28-300的大变焦DC哦;甚至换一个模块还可以玩儿徕卡M口镜头;对了还有无线模块(下图)
缺点有几个
一是2010年,富士才在自己的小DC上实现了内嵌相位对焦点的量产,GXR没有赶上今天技术普及;
二是它用的12mp的APS-C传感器还不够神,末代的A16终于等到了索尼传奇性的IMX071,却还是晚了一步——有些事就是耗不起
三是它定价太高了,没人买,撑到了2013年中,然后悄悄清仓。那一阵很多爱好者都疯狂了,收尾货——因为这毕竟是非常有意思的机器。
只能说,它的想法实在太超前。
在没有出GR的年代,来个GXR+APS-C的28mm模块还是可以当高画质扫街机一用的。
扩展阅读:
【インタビュー】リコー「GXR」前編
GXR前篇-构想5年的系统
【インタビュー】リコー「GXR」後編
GXR后篇-未来可能性的探讨
4. 佳能EOS-M
面对索尼铺天盖地的NEX和奥巴松下的M43,佳能决定进无反市场分一杯羹。
直接引用一段偶像写的笔记几被遗忘的机型 ―― 佳能 EOS M 简述
佳能 EOS M 发布的时点,大概是一个什么环境呢?
2012年,是世界末日,所以厂家们纷纷拿出了它们的优秀产品:
无反机型销售领跑者,奥林巴斯拿出了它们新装配索尼传感器的E-M5和E-P5;
索尼公司之前的旗舰NEX-7尚在,而带有app和新MI热靴的NEX-6也加入战局;
富士公司借前一年X100余威,继续发力,推出了自己X系统的X-Pro1与X-E1。
至于三星,一直很努力地出机器但是抱歉我一台都想不起来以上不论哪一台,拿到现在来都不算是过时的机型,而偏偏,EOS M就在这一年诞生了。可惜过高的定价使得市场失去了原先的期望,而等降价姗姗来迟,用户们却已被新的马戏所吸引。这其中,前一半若说是宿命,后一半或许算是是自作孽吧。
而另外一方面,技术。
自1987年佳能 EOS 650 发布并宣告佳能EOS系统诞生以来,佳能一直在可换镜头系统中经营相位对焦。虽然自己的消费级数码相机PowerShot也使用反差对焦,但是因为定位的关系,使得佳能并未把研究高速平稳的反差对焦放在心上。虽然奥林巴斯公司在2005年开始于大底相机推行LiveView,传统强势厂商虽有跟进,但是只是将其作为辅助取景手段。而自2008年开始,数码无反类机型的出现使得风向改变。佳能表现出一种选择性无视该情况的状态,而一直坚持相位对焦。在推出 EOS M 机型时,其针对无反系统对焦技术落后的问题也暴露出来,虽然佳能为EF-M全系配备了STM马达,仍然不能有效解决该问题。直到在二代机型和70D上采用的传感器内嵌相位点的 Hybrid CMOS AF II 及 Dual Pixel CMOS AF 才有所改观。
其实说来说去就是,佳能之前在单反领域积淀的技术对于无反来说可用的极少。而最为重要的对焦就是慢慢慢……
到了EOS-M3,依旧是付不起的阿斗(你也配姓刘?)
5. 最后搞个大新闻好了,阿尔帕12系
经常有人问说,买什么相机好,在一大段讨论之后总有那么几个人说,攒钱买徕卡吧徕卡有多么多么好;接下来大概会有人说徕卡算个啥要玩儿还是中画幅于是比如哈苏、禄来、飞思就都中枪了,当然了这些问题也许还会引向一个品牌叫,阿尔帕(ALPA)
阿尔帕12swa
我个人承认阿尔帕是这个世界上最精密的民用相机品牌没有之一,翻开阿尔帕的供货商目录你也可以看到,镜头来自施耐德(Schneider)或者罗登(Rodenstock),胶片后背来自林哈夫(Linhof),取景器是一个做枪瞄的公司,木质握柄是做枪托的公司,至于什么机身材质是航天级铝合金啊螺丝镀金啊啥的都不用说,到了数码时代更是可以百搭各种牛逼的数码后背感受索大好的魅力(IQ250什么的都已经从CCD改成了索尼的CMOS,180nm制程绝对是现阶段最黑的科技之一)。
价格上嘛,几年前问过,12TC配施耐德47mm(在6×9画幅上近似等效135的21mm)玛米亚产的电动后背大概六万左右就可以搞定,没啥可黑的。
问题在于——这个世界上最精密的民用相机,是,估焦的——想精确对焦也可以,上架子,拆后背装毛玻璃。(分享到朋友圈之后一个朋友提到现在数码后背有带实时取景的了……看来能稍微好点儿)
暂时没想好怎么比喻,但是这个对于想要获得最高画质影像(不想要买阿尔帕干啥?出门左拐找……我也不知道找谁)来说是致命的。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