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存档: Photography

2020/2/29 我为什么拍照与一些废话

We’re all so frightened by time, the way it moves on and the way things disappear. That’s why we’re photographers. We’re preservationists by nature. We take pictures to stop time, to commit moments to eternity. Human nature made tangible.

Kodachrome (2017)
Kodachrome (2017)

       用电影《柯达克罗姆胶卷》(台译《拾光人生》)中最后的一段话来开启这篇我也不知道想说什么的文章吧。电影是部很不错的公路片,腾讯视频可以看。

       最近在家里闷着,工作闲暇之余开始整理自己之前拍过的照片然后顺手发给和照片相关的同学、朋友们并喜提称号「黑历史挖掘机」。

       所以我突然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我到底是为什么拍照?

       时间回到2005年,初中的选修课里有一门摄影,当时觉得可以学学如何去拍我做的那堆模型(坦克飞机啥的)于是就选了。后来才知道,这门课不仅要学怎么拍照,还要学如何冲黑白胶卷、放大照片。再后来就是每个学期只要有摄影我都会上,也围观了这门课的大神老师——魏立柱老师折腾各种器材(好像最近终于安定下来了一点)。初中毕业之后家里给我买了一套Contax G2,高中生活基本都是被这台相机记录下来的。

校宠黑猫小白(是的,另一只白猫叫小黑),Contax G2 + Planar G 35mm F/2,2007
准备12.9合唱节,Contax G2 + Planar G 35mm F/2,2007

       在大学期间主要就是和摄协的朋友们一起出去拍照,还和目前正在抗疫一线奋战的刘大伯玩了一年多的暗房(致敬一下)。原本中学有过暗房基础的我发现榛叔的要求简直降低了标准还是精益求精,所以直到毕业我也没通过暗房考试。照片拍得不咋地,相机倒是烧了不少,那时候陆陆续续用过佳能尼康宾得索尼徕卡康太时禄来哈苏玛米亚,啊XPAN真是个好相机好后悔卖了。

没用好金属片轴冲半废的一卷的Contact Sheet,Nikon F3 + AIS 50/1.4,2011
枫十四工地,武汉大学,Hasselblad Xpan + 45/4,2012
文艺小青年种植的无人值守自动生长小植物,武汉大学枫园阅览室,Rolleiflex 3.5F (6 elements Planar),2012

       研究生期间虽然也带着相机在学校,但是很迷惘不知道该拍什么(承认吧你主要是没姑娘拍),所以一套A7M2去了趟美国拍了几百张旅游照片后很快就因为在柜子里吃灰而被卖掉换糖吃了。

Smithsonian National Air and Space Museum, Washington DC, USA, Sony A7M2 + Sonnar 55mm f/1.8Z, 2015

       第二个研究生期间其实一直想等A7M3发布再买一台,但是真的发布了却觉得没什么能拍的东西何必花这个钱,最后那一圈66号公路之旅全都是用手机拍的。直到快毕业,才又给毕业旅行准备了一套徕卡M6,24mm和50mm两个镜头。买M6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可以手欠时候摆弄两下。

The Distillery District, Toronto, Canada, Leica M6 + Summicron-M 50mm F/2, 2019
Banff National Park, Canada, Leica M6 + Elmarit-M 24mm F/2.8 ASPH, 2019

       记得崇拜Robert Capa的唐师曾在一本书里提到他的梦想一直是「当世界的眼睛」。毫无疑问拍照是最简单的方式——快门的开合声中,卤化银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化学反应;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或者电荷耦合元件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光电效应——这一零点几秒的世界的切片已经被永久记录下来了。

Robert Capa最经典的D-Day照片,版权见右下角

       一张照片的意义又在于什么呢?我的一点想法是,它的意义不在于拍下照片的「此时此处」而在于看到这张照片时的「彼时彼处」。我们看到一张自己十年前的照片会感叹那时多么年轻、多么青涩;我们看到一张来自战区的照片,会了解到那些人们正在遭受的苦难(虽然媒体总在夸张某些方面使得这个认知可能并不那么直观、更不那么客观)。我想很多人开始拍照的原因不过是来记录下身边简简单单的人、事、物吧,比如当我们若干年后回顾这个疯狂的2020年前三个月,会不会对下面这两张图非常有感触?

Lujiazui Subway Station, Shanghai, Leica M10 + Summicron-M 35mm F/2 (7-elements), 2020 by @findtea
“No Mask No Entry”, Shanghai, Leica M10 + Summicron-M 35mm F/2 (7-elements), 2020 by @findtea


       前两天请乔老师谈谈人生,乔老师说「翻了翻pages 里面的存档,发现我在国外时写了很多垃圾」并发了一段话的截图。

       我这里引用下这段文字的后半段:有些人一旦遇到就无法从生命中抹去,他活着,他死去,他曾经存在这个世界上。我知道这些,就觉得这很幸运。

The Summer Palace, Beijing, Contax G2 + Biogon G 21mm F/2.8, 2010

       我知道在2010年的初春,一群老人在颐和园的长廊里合唱《泉水叮咚》,我就已经足够幸运。

       并且我恰巧还记得,这天我把G21的取景器连着摔了两次。


题图来源:可能是500px

文中图片来源:未注明作者或者版权都是我拍的,以及感谢@findtea学姐允许我用她的照片,更多照片可以看她的Instagram。

10/27 知乎回答:你认为设计失败的照相机有哪些?

备份自:http://www.zhihu.com/question/36531970/answer/68913662

因为个人对古典相机了解不多,那么就说一些近些年的吧,想到哪儿说到哪儿。

1. 尼康D600
这台机器作为尼康的平价全幅单反的首款产品,在所有数据上都要比后出的佳能6D好那么一丢丢——然而6D不掉渣。
于是直到现在还会有人说,一万多预算加一点上个6D吧。

2. 尼康1系与宾得Q系
无反相机发展到一定地步该怎么做呢?尼康和宾得认为,是小型化呀~
于是有了1英寸感光元件的1系与1/2.3英寸感光元件的Q系。
它们都有着很迷你的外形,然而——索尼用1英寸感光元件做出了黑卡哦,佳能用同样的感光元件做出了G7x还有G多少x的——这样可换镜头实际上成了体积无法继续减小的硬伤;
而宾得Q……和普通DC有区别么有区别么有区别么
Pentax Q and K110我的偶像壕乎乎给了我这样一张图,好吧宾得你又赢在情怀了

这张图提醒我应该多说两句,Q的想法据说来自2005年左右,因为宾得历史上有款叫做Auto 110的系统,是世界最小的量产可换镜头系统。这个想法在2005年真的是很赞,然而生产出Q,是2011年的事了吧(关于Q系统的开发,可以参阅DC Watch的这篇采访 dc.watch.impress.co.jp/

3. 理光GXR系
2011年,有两台日本产的相机(系统)拿下了iF的设计金奖,一台叫做NEX-5,一台叫做GXR。
GXR更像早慧早夭的神童。在今天随着索尼QX,奥巴Air A01普及,人们才接受模块化想法。Ricoh GXR
GXR却在那时候就提了出来并且给出极大的搭配自由度,换一个模块就可以得到APS-C的底和等效50的微距哦;换一个模块就可以变成28-300的大变焦DC哦;甚至换一个模块还可以玩儿徕卡M口镜头;对了还有无线模块(下图)Ricoh GXR System Wireless
缺点有几个
一是2010年,富士才在自己的小DC上实现了内嵌相位对焦点的量产,GXR没有赶上今天技术普及;
二是它用的12mp的APS-C传感器还不够神,末代的A16终于等到了索尼传奇性的IMX071,却还是晚了一步——有些事就是耗不起
三是它定价太高了,没人买,撑到了2013年中,然后悄悄清仓。那一阵很多爱好者都疯狂了,收尾货——因为这毕竟是非常有意思的机器。

只能说,它的想法实在太超前。
在没有出GR的年代,来个GXR+APS-C的28mm模块还是可以当高画质扫街机一用的。

扩展阅读:
【インタビュー】リコー「GXR」前編
GXR前篇-构想5年的系统
【インタビュー】リコー「GXR」後編
GXR后篇-未来可能性的探讨

4. 佳能EOS-M

Canon EOS-M面对索尼铺天盖地的NEX和奥巴松下的M43,佳能决定进无反市场分一杯羹。
直接引用一段偶像写的笔记几被遗忘的机型 ―― 佳能 EOS M 简述

佳能 EOS M 发布的时点,大概是一个什么环境呢?
2012年,是世界末日,所以厂家们纷纷拿出了它们的优秀产品:
无反机型销售领跑者,奥林巴斯拿出了它们新装配索尼传感器的E-M5和E-P5;
索尼公司之前的旗舰NEX-7尚在,而带有app和新MI热靴的NEX-6也加入战局;
富士公司借前一年X100余威,继续发力,推出了自己X系统的X-Pro1与X-E1。
至于三星,一直很努力地出机器但是抱歉我一台都想不起来

以上不论哪一台,拿到现在来都不算是过时的机型,而偏偏,EOS M就在这一年诞生了。可惜过高的定价使得市场失去了原先的期望,而等降价姗姗来迟,用户们却已被新的马戏所吸引。这其中,前一半若说是宿命,后一半或许算是是自作孽吧。

而另外一方面,技术。
自1987年佳能 EOS 650 发布并宣告佳能EOS系统诞生以来,佳能一直在可换镜头系统中经营相位对焦。虽然自己的消费级数码相机PowerShot也使用反差对焦,但是因为定位的关系,使得佳能并未把研究高速平稳的反差对焦放在心上。

虽然奥林巴斯公司在2005年开始于大底相机推行LiveView,传统强势厂商虽有跟进,但是只是将其作为辅助取景手段。而自2008年开始,数码无反类机型的出现使得风向改变。佳能表现出一种选择性无视该情况的状态,而一直坚持相位对焦。在推出 EOS M 机型时,其针对无反系统对焦技术落后的问题也暴露出来,虽然佳能为EF-M全系配备了STM马达,仍然不能有效解决该问题。直到在二代机型和70D上采用的传感器内嵌相位点的 Hybrid CMOS AF II 及 Dual Pixel CMOS AF 才有所改观。

其实说来说去就是,佳能之前在单反领域积淀的技术对于无反来说可用的极少。而最为重要的对焦就是慢慢慢……
到了EOS-M3,依旧是付不起的阿斗(你也配姓刘?)

5. 最后搞个大新闻好了,阿尔帕12系
经常有人问说,买什么相机好,在一大段讨论之后总有那么几个人说,攒钱买徕卡吧徕卡有多么多么好;接下来大概会有人说徕卡算个啥要玩儿还是中画幅于是比如哈苏、禄来、飞思就都中枪了,当然了这些问题也许还会引向一个品牌叫,阿尔帕(ALPA)
ALPA 12SWA阿尔帕12swa

我个人承认阿尔帕是这个世界上最精密的民用相机品牌没有之一,翻开阿尔帕的供货商目录你也可以看到,镜头来自施耐德(Schneider)或者罗登(Rodenstock),胶片后背来自林哈夫(Linhof),取景器是一个做枪瞄的公司,木质握柄是做枪托的公司,至于什么机身材质是航天级铝合金啊螺丝镀金啊啥的都不用说,到了数码时代更是可以百搭各种牛逼的数码后背感受索大好的魅力(IQ250什么的都已经从CCD改成了索尼的CMOS,180nm制程绝对是现阶段最黑的科技之一)。
价格上嘛,几年前问过,12TC配施耐德47mm(在6×9画幅上近似等效135的21mm)玛米亚产的电动后背大概六万左右就可以搞定,没啥可黑的。
问题在于——这个世界上最精密的民用相机,是,估焦的——想精确对焦也可以,上架子,拆后背装毛玻璃。(分享到朋友圈之后一个朋友提到现在数码后背有带实时取景的了……看来能稍微好点儿)
暂时没想好怎么比喻,但是这个对于想要获得最高画质影像(不想要买阿尔帕干啥?出门左拐找……我也不知道找谁)来说是致命的。

Me and ALPA
用了八年时间终于习得被动技能【取景时睁开双眼】

1/30

“Like guns and cars, cameras are fantasy-machines whose use is addictive. However, despite the extravagances of ordinary language and advertising, they are not lethal. In the hyperbole that markets cars like guns, there is at least this much truth: except in wartime, cars kill more people than guns do. The camera/gun does not kill, so the ominous metaphor seems to be all bluff – like a man’s fantasy of having a gun, knife, or tool between his legs.”

-Susan Sontag

(from On Photography, 1977)

6/29 瞬间的跋涉(3)

M6被我整坏了然后就思绪万千啥的……随便写点儿记下来。

首先关于宾得的一点儿

昨天去五棵松买了个DA*16-50,然后就没钱买UV了只能回家从别的头上卸一片下来。这个头是音乐节时候借学姐的用了一次,然后它算是fresh我这个定焦死忠的mind了。虽然定焦的好处,啊什么大光圈轻便镜头感啥的大家成天说。但是它的局限也太大了,顶级定焦的成像绝对是好;不过对于那些非顶级的定焦,大多数厂商并不会“认真”地去做,即使理论上小光圈头做好比大光圈头做好要简单无数倍(当然就算“不认真”也差不到哪儿去)。

对于变焦头,我实在想不出任何成天网上那帮人说的有多么不堪。我还是相信人类的光学水平是在进步的,好的变焦头成像不会比定焦差很多——但是方便性上,强出太多了吧——当然前提是,有足够体力。对于大光圈的话我记得我有过一篇文章聊这个,链接在这里

哈其实我就是个很讨厌沉重怕麻烦的人,所以有全幅却不怎么用,所以卖了K7之后舍不得就又回了P家入了K5,貌似1650也是所有几家里2.8级标变最轻最小的。至于这机身这镜头到底好不好,反正片子肉眼看不出差别。

关于徕卡

M6坏了之后可以说我对于摄影的热情基本就没了——所以你丫到底是在玩儿器材还是玩儿摄影!!

徕卡到底好在哪儿这个问题好像都快被讨论滥了,丝丝入扣的手感精密的取景和顶级镜头,好吧这太从把玩太枪手了。使用来讲的话,它很值得信赖,非常值得信赖(我不知道如果是别的相机从我肩上滑落会不会后盖摔开底片全死),如果胶片不死,以后我出门包里还是会塞一台徕卡作为最后的防线。

镜头方面,如果徕卡能打100分(那某些头就100+了,忽略这个问题),尼康佳能索尼宾得的顶级镜头我认为能打92-97分,显然它们的成像差距并没有价格差距那么大。

我真不能理解那些把徕卡吹得天花乱坠的人是什么心态,它就是台相机,它的镜头也做的不错。它的价格也并不是不可接受(D700+2470的价格差不多和M6+35/2preA一个价),胶片这东西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长期低值消耗,暂且忽略吧。

总之,不知道徕卡好在哪儿的是无知;成天说徕卡有多好的那就是傻逼了。

关于全幅残幅之争

标题已经反映了我的态度,嗯。全幅是趋势;至于残幅,未来大概会是入门级和轻便相机的标准。

懒得写了,就这么多吧。

E

4/29 sth. about the Euthyphro Dilemma of Virtue Ethics

不装逼了,题目是美德伦理学中的游叙弗伦两难。

游叙弗伦两难:Is the pious loved by the God because it is pious, or is it pious because it is loved by God? (From Plato: Euthyphro)一件事情是因为被神所喜爱所以是虔敬的,还是因为它是虔敬的所以被神喜爱。

美德论原则:一个行动在某种环境下是正确的,当且仅当一个有美德的行动者在该环境下会做出该行动。

美德论的这一声称面临类似于神令论的两难:一个行动是正确的,是因为有美德的人会做它;还是说,有美德的人会做一个行动是因为它是正确的?

但是说实话我不觉得会有一个两难……我偏向于第一个观点:一个行动是正确的,是因为有美德的人会做它。或者说,行动者为一个行动赋予了道德意义。

思路(比较乱):

首先我们定义“有美德的人”,我的观点是,一个有美德的人,受到了其长期的潜移默化的道德教育,有着自己的理性的判断力,并且这些判断力与道德教育是为受其影响的群体(我的观点是道德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讨论,有点儿道德相对主义哈)所认可的。当他遇到一件事情时,他会做出一定的选择,这种选择可能是来自于其道德教育中的典型案例,其基于某种原因(最好后果?某种原则?)的理性判断;这种选择是一种类似于外在主义认识论者获得知识的律则关系,对其本身不必进行解释……(喵的我好神秘主义啊!!)

所以就是这样……

3/19[翻译]摄影的七重境界之第零层

今天看到了一个摄影的7种档次(转载)的文章链接http://blog.renren.com/blog/230471237/813363042,KenRockWell写的,然后点进去原文发现这篇文章少翻译了第零层境界,特此补译。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原文链接:http://www.kenrockwell.com/tech/7.htm

网络砖家:第零层“境界”。

(这些家伙根本不拍照片,所以他们根本不配算在可以称为“Photographer”的前七层境界里)

这一层“境界”伴随着互联网而出现,因为相机从来不如跑车或者军事那样让男人们有无限热情去探索。

可想而知某一天我收到来自某读者的一封邮件时候有多可怕,他认为我在一篇文章中写到“成像锐利”的镜头并不“成像锐利”。我很困惑——正是因为这只镜头十分锐利,我才特地对它进行评测。我问道“这支镜头和哪个镜头比不够锐利呢?”他回答说这支镜头不如另外一个网站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到的另一只镜头“成像锐利”。

额滴神啊上帝还有老天爷啊!这个家伙根本就没有一台自己的照相机!他花了他的时间只做出一些完全不相干的结论,而且还在互联网上到处传播!!

互联网上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论坛、QQ群等等交流平台被他们的言论充斥!摄影师没有时间在论坛泡菜;我们这些爱好者更愿意花时间拍照片而不是到处关灌水。嗯以上两种是我看来可以称为“Photographer”的。

在数字摄影时代之前,摄影从来没有那么多的炫酷理由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就我个人而言,一直贝雷塔.50口径狙击步枪的初速度要远远比一台我从来没用过的数码相机的MTF曲线有趣(原文就是这样的,我个人感觉是JOKING)。如果我在办公室工作而且可以浪费我老板的时间去发展互联网上个人爱好,我宁可去看porn也不会去研究其他人的相机。

有着研究Corvetts和Ferraris各种型号性能的小男孩,这一“境界”其实在车市长久并且将永久地存在着。小男孩们至少要十数年才能拿到驾驶执照,他们中很少一部分能拥有自己的法拉利。

男孩们热衷于研究汽车、枪支、摩托车等等任何技术性的东西。我小时候就这样。我们男人永远像孩子一样地想知道关于任何事物的一切,并且告诉其他人这些。

即使对一辆法拉利的每一个螺钉都研究得极其清楚,他也只能告诉你它的性能、表现和各种参数,而不意味着他能开这样一辆车。很多人甚至都没有见过一辆真正的法拉利,更别说拥有一辆自己的了。

在数字摄影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也有着许多这样的纸上谈兵者(原文lookie-loos,只看不买的人,类似window-shooping)热衷于谈论各种数码相机的离奇规格。忽视他们吧,他们只是喜欢夸夸其谈和研究稀奇古怪的东西,不是“摄影者”。


3/3 毛线啊

自恋一下这张照片

2011.5.8@WHU自强办公室外面的草坪上

K7 18-55WR metz50af-1闪光灯

这张照片在自强内部传播真的难以用“广泛”来形容了,先是音乐改版拿去做banner+吉祥物,然后这不又来了的毛线社区。哈哈哈~~

可惜拍这张照片的机子和这只萌喵纸毛线都已经不在我们身边了,K7和闪灯都被我卖掉了,毛线送给了一个老奶奶养。

好想念它们。

喵喵喵~

再来贴个毛线社区的图吧,作者林威。

好萌好萌的!!!

//点图片进入毛线社区这事儿我会乱说么!!!

2/10 随便说两句,关于大光圈镜头的“非必要性”

大光圈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很多摄影人总在追求的。

狗变焦的浮动光圈受不了,那就上恒定光圈的变焦吧,F4、F2.8的恒定光圈变焦基本各个厂商都有。可是当手里配齐了“大三元”(f2.8光圈的广角变焦+标准变焦+中长焦变焦)后才发现,F2.8这货在定焦里面也就算个下等水平,于是,最大光圈是F1.4、F1.2甚至F1.0、F0.95神马的定焦又出现在了wish list里……

我还是想说,大光圈,有必要吗?

想想大光圈带来的是什么?

更高的速度,更浅的景深还有——更大的体积和更高昂的价格。

也许有人说,还有更高的成像质量,对此我并不认同。做出这个结论的人,大多只了解日本产的单反系统。日本人做相机是很商业化的,当然也没办法。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佳能,有一句话“信任佳能的L镜,一如不信任佳能的非L镜”,个人觉得,L镜的确代表了佳能所能达到的最高的水准,这些镜头有着比非L镜大很多的光圈与好很多的成像质量;而非L镜呢?则是一种向L镜的过渡,或者是面向于普通消费者的“低端镜头”。由此观之,非L镜必然在成本上、玻璃的选用上、做工上远逊于L镜,成像质量的差距可想而知。而如果这个人了解德产的单反或者旁轴系统,ta甚至可以得出一个小光圈镜头的成像好于大光圈镜头的结论,还有个比较极端的就是徕卡的Summilux-M 1:1.4/50mm(E46版,不是ASPH)和Summicron-M 1:2/50mm,前者比后者大了一档光圈,但是普遍结论是前者即使收小一档光圈到F2,成像也并不如后者。

所以,由于大光圈镜头的设计难度要远远高于小光圈镜头,所以在相差不大的成本下(当然不可能),小光圈镜头的成像质量要远远好于大光圈镜头。

追求大光圈又有什么必要呢?

暗光?也许吧。不过问题又来了,景深。

我暂且独断地假设在暗光下拍照是为了拍摄昏暗餐厅里坐在对面的可爱情人,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100度的胶卷大概需要1/4~1/15秒,f1.4光圈。问题就来了~对准她水汪汪的大眼睛按下快门,洗出来却发现她握着咖啡杯的手已经成为焦外的bokeh了调皮。总之,在昏暗的室内,我们很多时候要拍的是近距离的景物,而大光圈的浅景深效果却常常会造成我们想要清楚纪录的东西无可避免的落在焦外。这时候的解决方案绝对不是大光圈镜头,而是更高速的底片,或者上脚架闪灯。总之,绝大多数我们觉得手上镜头光圈不够大的时候,并不真的就是我们手上的镜头太慢,而是所装的底片太慢,或者我们该考虑脚架跟闪灯的存在价值。真的真的需要用到大光圈镜头的场合,跟一般人想像中相比,实在是少之又少。

不过,我个人认为大光圈镜头的最大存在价值也在于其对景深的更多的可控性。摄影,从一定角度上讲,追求的是主体与背景的和谐统一。这个统一最最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通过景深,把需要表达的都放在景深内,不需要的一概变成“奶油般化开”的bokeh部分——而如果再浅显来讲,就是对气氛的渲染。

当然,是选择大一点儿的光圈和沉一些、贵一些;还是选择小一点儿的光圈,轻一些、便宜一些。还是看每个人的需要了吧~


2/3 瞬间的跋涉(revised)

其实只是想不好题目而已,就索性用这个了。其实就是一段儿一段胡侃的文字而已,记录下一些自己对摄影的认识。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影像的实践者,在捕捉瞬间的道路上跋涉着。

艰难而有意义。

————————

世间万物无时不在流变之中,就在我敲下这几个字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在做着自己的事情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何有永恒?何以永恒?

影像仅仅是,某事,某地,某人和某人的一个薄至几十、几百分之一秒的简单切片。

一种证明吗?证明在这个特定时刻特定地点特定人物的行为。

一种回忆吗?回忆在这个特定时刻特定地点特定人物的样态。

————————

有时候我在想,摄影是什么。

就是拿着相机,看到个好景儿什么的,拍下来?

虽然我对我自己的定义就是一句,我就是个按快门的。

不止

摄影也许是一种追求、一种信仰。

追求最主观的感受,信仰最纯粹的影像。

因为相机的局限,我们永远不可能得到一张和实物完全一致的照片。如果说实物是最完美的“理型”,那么照片便是这个理型在人的认识范围内的的不完美复制。不同的认识形成了不同的复制,这个复制有着完全的主观性。

下一个绝对性的(这也说明了这是不科学不精确的)定义,纯粹的影像,就是把每个独立摄影者的感受尽可能多的表现出来的影像。

————————

现在是一个科技的时代,各种花花哨哨的器材琳琅满目,数码单反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各种可以想到的技术也已经实用化。摄影术经过近二百年的发展也逐渐呈普及化趋势。

但这不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器材更新实在太快太鬼,人们已经很难静下心来去长时间用一台相机抑或一只镜头,对摄影本质的理解无疑偏离了很远,各种论坛里尼康佳能等等家的粉丝相互对骂扯淡等等;虽然市场上能买到很多精品级的顶级胶片机,但可惜,大部分胶片的停产已经是可以预见的事情了。

了解了这些,我想,最后一根稻草也许已经半落在了影像这头曾经风光一时的骆驼身上。

————————

闻丹青有过一句话,好的照片,看不出来是用什么镜头拍的。

影像最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内容。

但是,没有形式的影像是不可能存在的,有时候,形式也很大程度的影响了整个影像,比如暗角,比如色调。

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E

1/20 轻吐槽一篇:数码时代下的PS机

看了昨儿RedMorning的文章发现其实有些话早就想说,但是因为可能中伤无数而不敢。

矮油其实改名了还可以防止吐槽被人肉诶~~

PS机,唔这个名儿不知道哪儿看到的,总之就是135的口袋胶片机。从啥Lomo那些塑料玩意儿,到被神话得一塌糊涂的七剑,再到TC-1这些居然敢拆了镜头做LTM口的高档之流的。

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我TM怎么想都想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还喜欢玩儿这东西啊!!

随便说两句我的看法:

我承认很多机器的镜头十分让我钦佩,这还是一下子枚举不出来的,比如徕卡minilux/CM的summarit40,contax T3的sonnar35/2.8,还有啥GR1和TC1上那俩28。但是机身这方面这些机器无一例外地都有大量电子元件和小小的机械组件,所以……是的,minilux有E02,contaxT3有镜头帘幕不能打开,GR1不说了,TC1要准备7000RMB,5000的机子和2000的后续维修费用……

好吧有人认为PS机很便宜,几百块钱一千块钱的就能买个不错的玩儿。从这个角度数码机的确比不过啊。不过再想想,数码机用个一二百的存储卡能拍多少张??一二百块钱买胶卷加冲洗能拍多少张??!!然后我想说的是被我认为“能用”的PS机,价格已经不便宜了,上述那几个镜头NB的机子貌似我没见过2K以下的无故障机,真心已经超越很多效果不错的数码相机甚至EVIL的价格了……

拍出来胶片干啥用?肯定要扫出来发到网上吧!!最终还是要扫出来发到网上吧!!还是要数码化吧!!根据思维经济原则也叫奥卡姆剃刀的这一步TM完全可以省略掉啊!!再说了一个一千多的PS机,可能给它喂连上吊挂冲洗50多一卷儿最低也得40左右还不带扫描的反转么……就算买了,这机器能进行精确控制曝光吗?反转对于曝光的要求很高,至少得有个手控ISO盘可以进行适当调整对吧,如果连个最最最基本的曝光补偿都没有再加上机子的测光……唔能拍得好看了实在是运气……

至于用负片+用了无数次的C41药液+不出问题不保养的冲机+魔术手扫描谈胶片、镜头色彩的人我实在无力吐槽,因为实在写不出比RedMorning更深刻的语言了,详情请看这个《有个JB胶片味儿》

黑白?嗯,如果你愿意学习暗房技术,至少是自己冲卷儿,还是可以考虑的。

对了如果想用PS机收藏倒是个不错的选择毕竟高端的机器的镜头和机身材质还是很迷人的,不过过个十来年的电子部件能否继续使用是个它是相机还是砖头的问题。

好了这篇文章实在逻辑混乱,当然了归结下来就两句话:

       1.在数码时代首先会被淘汰的就是PS机,当然我不能绝对否认还会有极少量存在于一些“个性”的摄影师手中。

       2.在相同价格下我有许多更好的选择为什么要选择PS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