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摄影

2020/2/29 我为什么拍照与一些废话

We’re all so frightened by time, the way it moves on and the way things disappear. That’s why we’re photographers. We’re preservationists by nature. We take pictures to stop time, to commit moments to eternity. Human nature made tangible.

Kodachrome (2017)
Kodachrome (2017)

       用电影《柯达克罗姆胶卷》(台译《拾光人生》)中最后的一段话来开启这篇我也不知道想说什么的文章吧。电影是部很不错的公路片,腾讯视频可以看。

       最近在家里闷着,工作闲暇之余开始整理自己之前拍过的照片然后顺手发给和照片相关的同学、朋友们并喜提称号「黑历史挖掘机」。

       所以我突然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我到底是为什么拍照?

       时间回到2005年,初中的选修课里有一门摄影,当时觉得可以学学如何去拍我做的那堆模型(坦克飞机啥的)于是就选了。后来才知道,这门课不仅要学怎么拍照,还要学如何冲黑白胶卷、放大照片。再后来就是每个学期只要有摄影我都会上,也围观了这门课的大神老师——魏立柱老师折腾各种器材(好像最近终于安定下来了一点)。初中毕业之后家里给我买了一套Contax G2,高中生活基本都是被这台相机记录下来的。

校宠黑猫小白(是的,另一只白猫叫小黑),Contax G2 + Planar G 35mm F/2,2007
准备12.9合唱节,Contax G2 + Planar G 35mm F/2,2007

       在大学期间主要就是和摄协的朋友们一起出去拍照,还和目前正在抗疫一线奋战的刘大伯玩了一年多的暗房(致敬一下)。原本中学有过暗房基础的我发现榛叔的要求简直降低了标准还是精益求精,所以直到毕业我也没通过暗房考试。照片拍得不咋地,相机倒是烧了不少,那时候陆陆续续用过佳能尼康宾得索尼徕卡康太时禄来哈苏玛米亚,啊XPAN真是个好相机好后悔卖了。

没用好金属片轴冲半废的一卷的Contact Sheet,Nikon F3 + AIS 50/1.4,2011
枫十四工地,武汉大学,Hasselblad Xpan + 45/4,2012
文艺小青年种植的无人值守自动生长小植物,武汉大学枫园阅览室,Rolleiflex 3.5F (6 elements Planar),2012

       研究生期间虽然也带着相机在学校,但是很迷惘不知道该拍什么(承认吧你主要是没姑娘拍),所以一套A7M2去了趟美国拍了几百张旅游照片后很快就因为在柜子里吃灰而被卖掉换糖吃了。

Smithsonian National Air and Space Museum, Washington DC, USA, Sony A7M2 + Sonnar 55mm f/1.8Z, 2015

       第二个研究生期间其实一直想等A7M3发布再买一台,但是真的发布了却觉得没什么能拍的东西何必花这个钱,最后那一圈66号公路之旅全都是用手机拍的。直到快毕业,才又给毕业旅行准备了一套徕卡M6,24mm和50mm两个镜头。买M6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可以手欠时候摆弄两下。

The Distillery District, Toronto, Canada, Leica M6 + Summicron-M 50mm F/2, 2019
Banff National Park, Canada, Leica M6 + Elmarit-M 24mm F/2.8 ASPH, 2019

       记得崇拜Robert Capa的唐师曾在一本书里提到他的梦想一直是「当世界的眼睛」。毫无疑问拍照是最简单的方式——快门的开合声中,卤化银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化学反应;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或者电荷耦合元件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光电效应——这一零点几秒的世界的切片已经被永久记录下来了。

Robert Capa最经典的D-Day照片,版权见右下角

       一张照片的意义又在于什么呢?我的一点想法是,它的意义不在于拍下照片的「此时此处」而在于看到这张照片时的「彼时彼处」。我们看到一张自己十年前的照片会感叹那时多么年轻、多么青涩;我们看到一张来自战区的照片,会了解到那些人们正在遭受的苦难(虽然媒体总在夸张某些方面使得这个认知可能并不那么直观、更不那么客观)。我想很多人开始拍照的原因不过是来记录下身边简简单单的人、事、物吧,比如当我们若干年后回顾这个疯狂的2020年前三个月,会不会对下面这两张图非常有感触?

Lujiazui Subway Station, Shanghai, Leica M10 + Summicron-M 35mm F/2 (7-elements), 2020 by @findtea
“No Mask No Entry”, Shanghai, Leica M10 + Summicron-M 35mm F/2 (7-elements), 2020 by @findtea


       前两天请乔老师谈谈人生,乔老师说「翻了翻pages 里面的存档,发现我在国外时写了很多垃圾」并发了一段话的截图。

       我这里引用下这段文字的后半段:有些人一旦遇到就无法从生命中抹去,他活着,他死去,他曾经存在这个世界上。我知道这些,就觉得这很幸运。

The Summer Palace, Beijing, Contax G2 + Biogon G 21mm F/2.8, 2010

       我知道在2010年的初春,一群老人在颐和园的长廊里合唱《泉水叮咚》,我就已经足够幸运。

       并且我恰巧还记得,这天我把G21的取景器连着摔了两次。


题图来源:可能是500px

文中图片来源:未注明作者或者版权都是我拍的,以及感谢@findtea学姐允许我用她的照片,更多照片可以看她的Instagram。

6/29 瞬间的跋涉(3)

M6被我整坏了然后就思绪万千啥的……随便写点儿记下来。

首先关于宾得的一点儿

昨天去五棵松买了个DA*16-50,然后就没钱买UV了只能回家从别的头上卸一片下来。这个头是音乐节时候借学姐的用了一次,然后它算是fresh我这个定焦死忠的mind了。虽然定焦的好处,啊什么大光圈轻便镜头感啥的大家成天说。但是它的局限也太大了,顶级定焦的成像绝对是好;不过对于那些非顶级的定焦,大多数厂商并不会“认真”地去做,即使理论上小光圈头做好比大光圈头做好要简单无数倍(当然就算“不认真”也差不到哪儿去)。

对于变焦头,我实在想不出任何成天网上那帮人说的有多么不堪。我还是相信人类的光学水平是在进步的,好的变焦头成像不会比定焦差很多——但是方便性上,强出太多了吧——当然前提是,有足够体力。对于大光圈的话我记得我有过一篇文章聊这个,链接在这里

哈其实我就是个很讨厌沉重怕麻烦的人,所以有全幅却不怎么用,所以卖了K7之后舍不得就又回了P家入了K5,貌似1650也是所有几家里2.8级标变最轻最小的。至于这机身这镜头到底好不好,反正片子肉眼看不出差别。

关于徕卡

M6坏了之后可以说我对于摄影的热情基本就没了——所以你丫到底是在玩儿器材还是玩儿摄影!!

徕卡到底好在哪儿这个问题好像都快被讨论滥了,丝丝入扣的手感精密的取景和顶级镜头,好吧这太从把玩太枪手了。使用来讲的话,它很值得信赖,非常值得信赖(我不知道如果是别的相机从我肩上滑落会不会后盖摔开底片全死),如果胶片不死,以后我出门包里还是会塞一台徕卡作为最后的防线。

镜头方面,如果徕卡能打100分(那某些头就100+了,忽略这个问题),尼康佳能索尼宾得的顶级镜头我认为能打92-97分,显然它们的成像差距并没有价格差距那么大。

我真不能理解那些把徕卡吹得天花乱坠的人是什么心态,它就是台相机,它的镜头也做的不错。它的价格也并不是不可接受(D700+2470的价格差不多和M6+35/2preA一个价),胶片这东西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长期低值消耗,暂且忽略吧。

总之,不知道徕卡好在哪儿的是无知;成天说徕卡有多好的那就是傻逼了。

关于全幅残幅之争

标题已经反映了我的态度,嗯。全幅是趋势;至于残幅,未来大概会是入门级和轻便相机的标准。

懒得写了,就这么多吧。

E

3/3 毛线啊

自恋一下这张照片

2011.5.8@WHU自强办公室外面的草坪上

K7 18-55WR metz50af-1闪光灯

这张照片在自强内部传播真的难以用“广泛”来形容了,先是音乐改版拿去做banner+吉祥物,然后这不又来了的毛线社区。哈哈哈~~

可惜拍这张照片的机子和这只萌喵纸毛线都已经不在我们身边了,K7和闪灯都被我卖掉了,毛线送给了一个老奶奶养。

好想念它们。

喵喵喵~

再来贴个毛线社区的图吧,作者林威。

好萌好萌的!!!

//点图片进入毛线社区这事儿我会乱说么!!!

2/3 瞬间的跋涉(revised)

其实只是想不好题目而已,就索性用这个了。其实就是一段儿一段胡侃的文字而已,记录下一些自己对摄影的认识。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影像的实践者,在捕捉瞬间的道路上跋涉着。

艰难而有意义。

————————

世间万物无时不在流变之中,就在我敲下这几个字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在做着自己的事情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何有永恒?何以永恒?

影像仅仅是,某事,某地,某人和某人的一个薄至几十、几百分之一秒的简单切片。

一种证明吗?证明在这个特定时刻特定地点特定人物的行为。

一种回忆吗?回忆在这个特定时刻特定地点特定人物的样态。

————————

有时候我在想,摄影是什么。

就是拿着相机,看到个好景儿什么的,拍下来?

虽然我对我自己的定义就是一句,我就是个按快门的。

不止

摄影也许是一种追求、一种信仰。

追求最主观的感受,信仰最纯粹的影像。

因为相机的局限,我们永远不可能得到一张和实物完全一致的照片。如果说实物是最完美的“理型”,那么照片便是这个理型在人的认识范围内的的不完美复制。不同的认识形成了不同的复制,这个复制有着完全的主观性。

下一个绝对性的(这也说明了这是不科学不精确的)定义,纯粹的影像,就是把每个独立摄影者的感受尽可能多的表现出来的影像。

————————

现在是一个科技的时代,各种花花哨哨的器材琳琅满目,数码单反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各种可以想到的技术也已经实用化。摄影术经过近二百年的发展也逐渐呈普及化趋势。

但这不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器材更新实在太快太鬼,人们已经很难静下心来去长时间用一台相机抑或一只镜头,对摄影本质的理解无疑偏离了很远,各种论坛里尼康佳能等等家的粉丝相互对骂扯淡等等;虽然市场上能买到很多精品级的顶级胶片机,但可惜,大部分胶片的停产已经是可以预见的事情了。

了解了这些,我想,最后一根稻草也许已经半落在了影像这头曾经风光一时的骆驼身上。

————————

闻丹青有过一句话,好的照片,看不出来是用什么镜头拍的。

影像最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内容。

但是,没有形式的影像是不可能存在的,有时候,形式也很大程度的影响了整个影像,比如暗角,比如色调。

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E

1/14 缅怀老朋友Pentax K7

今天(好吧其实是昨天)把K7一套送到了五棵松摄影器材城寄售(想换的机子暂时没有,就先把K7放在那里吧)

K7(with 18-55WR kit) DA21/3.2 D-BG4手柄 和metz 50af-1手柄

自己留下了表姐帮我从美国带回来的DA15/4和号称大公主的FA43,反正镜头这东西不怎么贬值。而且万一哪天脑抽上了K5或者后续机型的也有镜头用。对了话说我觉得我对机身的偏好远大于镜头,应该是手欠老喜欢动的缘故。

为什么选择宾得,为什么选择K7,在这篇文章有所叙述《说说我的宾得之路》 

K7没有啥让我不满意的;当然也没啥让我很满意的,主要是高感和对焦,给它拖了后腿。

出掉的原因很多,好吧我承认我是另有新欢了什么的,不过这半年来K7都没怎么用过,有些挤占资金了嗯。

总之,感谢K7帮我记录下了大一的时光(唔其实2011年元旦凌晨折腾ubuntu时候弄丢了好多照片),偶尔翻翻照片还是挺有感慨的。

希望那个接收了K7的人,能够好好对待它。

最后期待一下新朋友Xpan~

11/26[转]節

转自Dog My Cats,作者Leaderfirst,原链接http://kusowhu.net/?p=147

      由於國內「攝影」的科學資訊十分閉塞。許多初入門的影友

爲了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最高的影像品質,往往不惜耗費鉅資添購

與身份、技術不相匹配的專業器材。爲了誇耀「鏡頭」的光學表

現,競相以極高倍率的巨幅照片相互較勁,以驗證鏡頭光學品質

之優異。在「輸入不輸陣」的心態下,台灣成為全世界名牌高級

相機的最大市場。可是「攝影」圈內卻充斥著太多不常拍照卻有

頂級職業配備的「濫竽」之輩,這種「攝影」文化的亂像皆肇因

於長期以來台灣「攝影」的人文、應用、社會、新聞、美術、科

技、學術、娛樂等不同觀點未能一一釐清,形成類似「釣魚協會

長期主導國家的漁業政策及方向」的現況。

T.J.Chiang,1998.黑白攝影精技.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50

相比之下

只能说

哈 哈 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