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波普尔

11/5[科学哲学作业]浅论经验证据能否完全证伪科学假说

      毫无疑问,在当代科学哲学中,由波普尔所开创的证伪主义有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他认为,科学就是理性不断提出假说,而这假说不断遭到批判,即被证伪。只有可证伪的陈述才是科学的陈述,科学陈述的可证伪度越高,即它禁止的越多,它的经验含量即知识含量越多。不过,一个科学假说是否真的能够如证伪主义所主张的,可以被经验证据完全证伪呢?

      我认为我们首先要理解这句话中的 “经验证据”与“完全证伪”两个概念。按照大多数人的观点,经验证据主要来自于归纳的方法,是从观察或实验出发的。固然这个概括并不十分确切,但反映了经验证据受到多方面约束的局限性。而“完全证伪”这个绝对性的说法则否定了一切相关的可能,彻底地被证明是谬误。所以,一个科学假说能否被经验证据完全证伪,要取决于其支持者对它和经验证据不相符之处的修正,还是全面放弃假说,改向另一个和经验证据相符的假说。

      证伪主义主张,科学理论都是一个普遍有效的全称陈述,具有演绎模式。它将大部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的生物学、医学中归纳性的理论,比如“女人普遍比男人长寿”和很多特称陈述,比如“有些花是红色的”排除出了科学理论的范畴。这无疑会使科学理论更加精确与简明,虽然在大部分的科学理论研究中这个定义并不能适用。

      其实,对于一些命题,比如“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只要找出一个反例(而且对于这个命题的确找到了)就能对其进行完全的证伪。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逻辑范式:

 H→Q1∧Q2∧…∧Qn

~Qi (1≤i≤n)

 ~H 

       范式中H为待检验的科学假说,Q1∧Q2∧…∧Qn是根据假说推出的逻辑事实;~Qi (1≤i≤n)则是根据经验证据得到的与逻辑事实不相符的反例(当然也可以有不止一个),我们可以通过否定重言式的后件来否定前件。这就是证伪主义的核心方法。由此也可以看出,对于这些类似的简单命题,经验证据可以完全否定假说。

      然而,现实中更多的命题并不如此清晰简洁,如果对于一个全称陈述,有了一个确证的经验证据作为反例,就可以被完全证伪吗?显然,对于上述的“所有天鹅都是白的”型的简单范式完全可以。

      波普尔提出,我们的科学知识,是通过未经证明的(和不可证明的)语言,通过猜测,通过对问题的尝试性解决,通过猜想而进步的。一假说的提出,必定是基于一定的经验事实,对事实进行尝试性的猜想解读。猜想一旦形成,便会加入更多的对于经验事实的辅助性假说作为核心理论的保护带,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新的范式:

H∧(P1∧P2∧…Pn)→Q1∧Q2∧…∧Qn

~Qi (1≤i≤n)

~H∧(P1∧P2∧…Pn)

       其中,H表示的就是核心理论,(P1∧P2∧…Pn)则是辅助性假说。从~Qi (1≤i≤n)所推出~H∧(P1∧P2∧…Pn)的并不能证明每一个合取支为假。

      如果说只需一个作为反例的经验证据~Qi (1≤i≤n)就可以将假说完全证伪的话,无疑是荒谬的。这些反例有可能证伪的仅仅是一个辅助性假说,并不能触及到核心理论;也有可能触及到核心理论,但是又可以加入或修正一些辅助性假说来“挽救”这个理论。这些方法可能使一个理论系统极为复杂,但却又总是能规避被证伪,当然,也会一定程度造成理论强度的下降。只有当辅助性假说完全不足以“挽救”理论时,拥护者们才有可能考虑放弃原理论,这时我们才可以说这个理论“被证伪”。

      另外,库恩认为,科学进步实质上就是科学范式的转换。所以,在不同科学范式之间讨论证伪,也是荒谬的。牛顿的经典力学和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之间的很多经验事实都是互相违背的,但是我们的理智直观明显会认为经典力学和我们所生存的宏观、低速的世界是完全符合的。

      由此,我提出这样三个限定:1.作为判定的科学假说是一个具有真值条件与演绎模式的全称陈述句;2.经验证据需要直接否定核心理论或不断否定整个理论系统使理论系统的强度下降到不足以成为科学假说的地步;3.经验证据与科学假说必须处于同一个科学范式。这三点在实践中是完全可行的,所以,经验证据能将一命题完全否定。

      波普尔认为,可证伪性标准是解决在经验科学的陈述与一切其它陈述(不论是宗教性的、形而上学的或者干脆是伪科学的)之间划一条线的“分界问题”的一种方法。因为“它说那些陈述或者陈述系统要够得上科学,就必须同可能的观察或想象得到的观察发生矛盾才行。”[1]只有那些真正的科学才会正视一切认真的反驳与证伪;而那些打着科学旗号实为伪科学甚至非科学的的占星术、巫术、宗教等,却要用尽一切办法将与核心原理相悖的经验证据通过各种解释纳入其中(比如地心说中引入的“经轮”、“本轮”概念),但却不受事实的检验。即使经验证据并不能完全证伪科学假说,可证伪性标准依旧有着极大的作用,它通过指出我们的错误,使我们理解我们正试图解决的那个问题的困难。就这样让我们越来越熟悉我们的问题,并可能提出越来越成熟的解决,所以对一个理论的证伪(即对问题的任何认真地尝试性解决的反驳)始终是使我们接近真理认识的前进的一步。

      科学的精神不是昭示无法反驳的真理,而是在坚持不懈的批判过程中寻找真理,我想,这是一顶可以给证伪主义加上的帽子吧。

 

[参考资料]

  1. 卡尔·波普尔. 猜想与反驳. 傅季重等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2. 约翰·洛西. 科学哲学历史导论(第二版). 邱仁宗等译 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2
  3. 赵敦华. 赵敦华讲波普尔.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4. John Losee.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4th edit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5. 陈杨. 证伪主义证伪了什么? 2011 http://blog.renren.com/blog/339547091/765198971

 


 

[1]卡尔·波普尔著,傅季重等译:《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55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2.5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