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Philosophy of Science/科学哲学

1/14[科学哲学作业]浅谈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

      作为取代历史主义活跃于科学哲学舞台的科学实在论,是当代科学哲学最具影响的一个哲学流派。与之相应的就是反科学实在论了,从80年代至今,科学实在论与反科学实在论一直在科学哲学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那么,两者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结果?我们应如何看待双方在实在论问题上持有的观点和立场?本文中我将就一些主要观点进行概略性的陈述和浅要分析。

1. 科学实在论的基本观点

      科学实在论通过对传统哲学实在论的继承和发展,不仅在科学研究对象是否真实存在、科学理论是否表达客观世界的问题上,在科学研究的前提、方法、推理规则和元科学概念是否变化和是否预设的问题上,对逻辑实证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展开强烈攻击,并且对波普尔的证伪主义,库恩的范式理论以及费耶阿本德的相对主义也都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以致它在一系列哲学观点上都提出了综合性的、新的见解。

      传统科学实在论者,如塞拉斯(Sellars)、斯马特(Smart)、早期的普特南(H. Putnam)和波义德(R. N. Boyd)将科学、是在和真理是为科学实在论的三个重要概念,其中真理又是表明基本立场的核心概念,科学研究是寻求真理的过程,科学知识离不开真理,科学发展意味着更接近真理。在他们看来,所谓真理就是理论的术语或陈述与外在世界(实在或事实)相符合。这种观点被称为真理符合论,是传统科学实在论的标志。它承认任何命题都有真值,并认为一个命题的真假取决于它与它所描述的事态符合或不符合,如果某命题符合于它所描述的事态,那么这个命题便是真的,反之为假。在传统科学实在论看来,成熟科学的理论就是这种符合论意义上的真理或近似真理,理论与世界的关系也就是这种符合论上的真理关系,即理论是关于外在世界的日益符合于其本来面貌的描述。

      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实在的,科学研究的前提、方法、推理规则等即不是预先假定的,也不是不可变化的,是受具体科学的发展影响和作用的。在科学发展模式上,科学实在论认为科学进步是无可辩驳的事实,新的科学理论总比旧的科学理论能提供更正确的预言,更好的控制自然的方法,更接近于科学真理。

      在认识论上,科学实在论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主张知识是对外部世界的映像,并把人的映像分为“常识映像”和“科学映像”二类。继塞拉斯(Sellars)之后,普特南(H. Putnam)在认识论上坚持了真理符合论,强调科学的任务就是表述外部世界;决定科学陈述的真假,既不是人们的主观感觉,也不是人们的内心结构或语言,而是外在事物。提出了自己的“真理趋同论”观点。

      本体论方面,科学实在论基本上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观点,反对流行于现代西方的各种主观经验主义,认为科学的成果已证明,而且还在不断证明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科学实在论者本格(M. Bunge)主张科学是局部的本体论,本体沦是总体的科学。每一种广泛的科学理论都可看作是科学的而每一种带有科学成果并作了概括的本体论理论,或者在公理化科学理论背景下出现的,都可称作科学的,本体论者应当把实在世界的主要面貌描绘得象科学已知的那样,并且要以清晰、系统的方式进行。埃利斯(B. D. Ellis)坚持科学实在论的本体论立场认为,一切客体与事件之间的复杂的时空关系都可还原为它们最终的物理组成之间的关系。因此,科学所揭示和认定的世界是真实存在、客观的。

2. 反科学实在论的批驳

      如果说老实证主义者孔德(Comte)、马赫(Mach)是反对形而上学实在论的主要代表,那么到了本世纪下半叶,新历史主义学派的劳丹(L. Laudan)、建构经验论者范·弗拉森(Fraassen)以及日常实在论者黑崎宏等则可谓是新时代的反对科学实在论的代表人物,他们针锋相对,在批判和反驳科学实在论。

      在关于科学理论是否表达外部世界的问题上,劳丹从实用论的立场出发,反驳实在论从成功的科学理论一定可以推出客观世界的存在这一观点,其实科学并不是那么一定成功的;相反在很大程度是不成功的。再者,即使一个理论成功,也不要求它所有或大多数的赐予是有所指称的。黑崎宏站在日常世界观的立场上反对科学实在论,他认为理论世界只不过是为捕捉日常世界结成的概念之网,真正实在的是日常世界,理论不能评判自身描述对象的真伪,科学不能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而且,科学所描述的世界绝不可能是人类居住的世界。人类所居住的是可以为人类的血肉之躯在日常生活中感知的世界,这个日常世界与理论世界不可能并存;二者都只是人类从某一特定角度或立场看上去的世界图像。范·弗拉森认为一些科学实在论者对理论属于作为形而上学和本体论的诠释,并不能保证构成的科学理论就是对实在世界的真实描述,更不能保证构造科学理论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这样的描述。过去人类坚信不移的许多科学理论,实质上都是对某些自然现象、自然法则的徒劳无益的解答。人类没有理由,也不需要相信好的理论一定是真的,所假设的实体一定也是客观存在的;接受理论知识人类从事科学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一种现象。

      反科学实在论的经验论传统继承者的反实在论根本观点对于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是,强调事实只是必须基于经验,不存在任何先验的事实知识。科学理论在经验上的正式并不能保证它是关于外部世界本来面貌的知识,人类的知识只能局限在经验之中,不能超越经验;科学的证实也只是经验内部的证实,不能说明经验之外的任何问题。

      由于劳丹过分强调知识背景、研究传统对于观察、实验和外部世界的渗透作用,以致把经验的本质看作一种主观的东西,为此莱普林(J. Leplin)、范·弗拉森等又提出了有关区分可观察对象与不可观察对象、可证实与不可证实的见解来丰富反科学实在论的思想。范·弗拉森认为,对于同一类可观察对象,人们可以构思出不同的理论;这些理论虽然在经验上是等价的,但是对于不可观察对象的本质的说明却常常是相互矛盾的。或者说,这些理论虽然可以同样有效地被任何可能的观察证据证实或证伪,但是这些证据并不能有效地判定其中哪一个理论是对不可观察对象的正确无误的说明。充其量只能表明哪一种理论预言可观察现象更有效、更成功。经验知识不能推广到不可观察的领域,科学证据不能对有关部可观察现象的诸理论做出判定。所以,对于理论的接受至多只能凭借它与该理论的信任度,而不能完全把它当作一种真实的故事来接受。

3. 科学实在论的反击与转向

      首先在科学理论能否表达外部世界的真实性上,澳大利亚的埃利斯坚持科学实在论的本体论立场,指出在科学理论中无论是物理实体范畴、物理事件范畴,还是物理实体与事件之间的时空关系范畴,或者与物理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范畴,或者物理性和数字关系范畴,所表达的对象都具有实在性。而且所有的物理实体和物理事件都可还原为基本粒子、场、以及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和由此产生的能量转换过程。一切客体与事件之间的复杂的时空关系都可还原为它们最终的物理组成之间的关系。因此,科学所揭示和认定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是客观的。日本的美浓正针对黑崎宏的日常世界与科学世界不可并存的观点也提出质疑。他说,所谓的日常世界和科学世界。实际上只是在概念上不相干的两种立场或视角下听见到的同一个世界的两种不同图像。并不是一个实在,另一个不实在;一个可居住,一个不可居住。相反,不论是理论词语还是日常词语所指示的对象都是实在的。

      在认识论方面,美国的科德罗和波义德从三个方面捍卫了科学实在论:首先,就建构论者所谓“由于科学方法论依赖于理论,因此判断真假,只决定于理论传统,不存在客观性”的回题,波义德指出,即使科学方法论依赖于理论传统,也不能像库恩等人那样,得出世界是由理论传统构造而成的结论。实际上,“世界可能是这样的,其中包容在我们实际理论传统中的定律和理论是近似地真的。在这种情况下,科学方法论可能是辩证地进步的,基于近似为真的理论基础上的科学方法论将是发现新结果改进旧理论的可靠指南。我们关于世界知识的这种改进又将导致一种更可靠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又产生更准确的理论等等,如此继 往,从而产生出世界的一种日益准确的理论图景。”因此,单纯的建构主义解释不了科学方法论在运用中的可靠性,也解释不了科学理论在技术运用中的成功以及反常的观察何以会引起科学革命。

      当然,科学实在论者由对科学理论进行单纯的逻辑分析转入对现实的科学活动进行全方位考察的尝试,不只受到范·弗拉森建构经验论及围绕建构经验论新争论的极大启发和推动,还有着厚重的科学哲学整体发展的历史背景,科学社会学的强纲领和认识论、自然化等思潮都形成对科学实在论内部立场及其发展的强大冲击。面对这样一种对科学进行全方位的、泛文化的、自然化的立体考察的科学哲学整体发展的大潮流,作为科学哲学的一个必然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的科学实在论必须调整自己的立场以适应科学哲学总体发展的需要。因而,可以说,科学实在论的转向一方面是为了修正、完善传统的僵硬立场以便能更有力地抵御来自反实在论,特别是建构经验论的攻击另一方面也是适应当代科学哲学整体发展的必然结果。

      放弃“真理符合论”成为科学实在论转向的突出标志。转向后的科学实在论者在放弃“真理符合论”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要做出两次抉择:

      第一,科学实在论要不要联系真理关于该问题,转向后的科学实在论者并未取得共识,但拒斥真理于科学实在论之外者也并不在少数,如科伦迪恩经验主义与实在论相结合的立场、哈金的“实体实在论”等都避而不谈真理,认为科学实在论无须再纠缠着真理不放。

      第二,如果不放弃真理,那么科学实在论该联系怎样的真理观?转向后的科学实在论并未形成统一的真理观,但由于受到传统符合论真理观严重失败的影响,有关真理观的探索大都避免超越人类语言框架直接与外在世界发生接触,因而埃利斯的实用真理论成为转向后科学实在论真理观的典型代表。但是真理实用论将真理理解成是依赖于认识主体的一种可推理的信念的极限观念,虽然与传统的真理符合论严格区别开来,但同时也削弱了科学实在论的论辩力和启发力。

      科学实在论的核心问题是理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借助于真理概念,科学实在论要求科学不断超越和突破人类原有语言框架去探索更广泛的未知世界,科学正是在这样不断寻求真理的过程中前进,而真理则绝不能被人类语言框架所束缚、所穷尽,真理的意义同样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正是科学实在论的论辩力和启发力所在,而真理实用论将真理概念局限于认识主体,将客观性理解为主体间一致性,实际上是有真理之名而无其实。

      转向后的科学实在论在真理问题上所做的两次抉择虽然还只是初步的和尝试性的,但这种带有经验主义、实用主义和自然主义倾向的抉择却似乎已给科学实在论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并大有取缔科学实在论的危险。科学实在论要生存,科学实在论者要完成迈坎农(McCarron)提出的任务,还必须在真理问题上做出新的抉择。

 

[参考资料]

  1. 郭贵春. 科学实在论的方法论辩护.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2. 成素梅. 理论与实在.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3. 亚历克斯·罗森堡. 科学哲学当代进阶教程. 刘华杰译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4
  4. 张之沧. 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 《自然辩证法研究》 1992年第8期
  5. 张钢. 试论科学实在论的转向. 《浙江大学学报》 1993年9月
  6. 张镇寰. 科学实在论的核心论题及其辩护策略.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7月

12/19[形而上学作业]量子力学下的弱决定论

      弱决定论认为,决定论与自由意志是可以相容的。我认为这个相容的节点便是量子力学,第一部分我将尝试论证我的观点;第二部分对这一观点进行反驳。

一.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在量子力学的基础上相容的论证

      物理科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因果决定论,即所有事件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因果关系是必然的,所以所有事件都是由其原因而必然决定的,这一点也被强决定论的支持者在论证中所广泛使用。

      而作为20世纪最三大物理学发现之一的量子力学,为我们的物理世界引入了随机性(或者说概率性)这一概念,即:一切个体的下一步行为都是随机的,不可预测的。但是对于大量个体的行为都可以呈现概率状态。量子力学允许一个个体的下一步行为是由原因引起的,但却不是决定的,因为对于每一个个体,所有下一步行为都是随机的,是不可预测的。

      量子力学的随机性并不是没有决定性的随机,作为原因前一事件决定了概率云,决定了各个作为结果的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而事实结果则是在其中随机出现的。(预设a)

      我们还需要考虑如何将量子力学与自由意志这分属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二者连接起来。虽然当电子、质子和其它粒子可以聚集成分子的时候,它们的行为开始逐渐趋于牛顿力学的决定论模式,但是我们可以想一下盖革计数器,它的滴答声意味着量子层次的非决定性的α粒子的发射,可以在宏观世界上产生观测上可被察觉的差别。在我看来这个连接点便是当代脑科学、神经科学: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身体中(大部分是大脑中)的电信号所决定。即电子的活动是遵从量子力学的随机性与测不准性,大脑做出决定、身体的活动则与自由意志相联系。(预设b)

      有了之前的各个预设,我们便可以开始接下来的论证:

  1. 如果决定论为真,我们的行为是宇宙久远过去和自然律的演绎后承;
  2. 量子力学是微观世界的自然律;
  3. 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在某些方面可以连接起来;(由预设b)
  4. 如果量子力学为真,微观世界中,原因所引发的结果是一团决定了的概率云,其中包含了所有可能的事件(多于一个)及各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宏观世界里,我们有多于一个选项可选择;(由预设a)
  5. 我们是自由的当且仅当我们有多于一个选项可以进行选择(PAP);
  6. 我们是自由的,我们有自由意志。
  7. 所以,自由意志与决定论是相容的。

二.  对论证的反驳

      虽然我们之前预设了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可联系(预设b),但对预设b的论证仅仅限于物理学的意义上,而在语言学方面,这却并不是一个好的解释。

      我们可以假定一个个体,比如一个分子。由于一个原因引起了它的行为(反应,位移等等),根据量子力学,对于它的下一步行为,我们是无法预测的,因为这是随机的。我们假定它的下一步行为有a, b, c三种(当然数量上不止三个,为了简便,先假定3个)。故这个分子的下一步的行为或者是a,或者b,或者c。

      再假定另一个个体,一个被忽略了外形与大小的人。他的条件与上述的分子一样,所以他面临三个可能的下一步行为:a, b, c,他的下一步行为或者是a或者b或者c。

      假设这两个个体都在我们开始没法预测的情况下,分子与人下一步的行为都是相同的,比如a(当然可以是b或c)。在这里,我们会倾向于说人具有自由意志。但是我们说这个分子也具有自由意志吗?虽然不恰当,但是由预设a,这个分子具有自由意志是完全可能的。这个似乎非常荒谬,因为我们更会表达它是不可能有自由意志的。

      简单说来,我们对于那个分子,我们会说,它是有了下一步行为,但是它仅仅只是有了下一步行为(语言1),却不会说它干了那个行动(action)。因为行为a不是分子做出的(it is not it who acts a.);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会把这些表达式用于那个人。我们会说那个人做出了那个行动(It is he who acts a.)(语言2)。

      问题就在于,人是一个agent(能动者),能够做出action的agent。而action(行动)正是表明一个agent的intention(意向)。正是我们能够看出这个意向,我们会说,这个人,这个agent在面对上面的三个可能行为时,是他的一个选择。只有具有自由意志的agent才能够选择。

      因此,当我们描述分子与人的行动时,用了两种不同的,具有明显差异的语言来表达。量子力学对个体的行为的解释,用的只是语言1,即排除了主体能动性的语言。我们永远不会在量子力学解释的语言中使用语言2,即承诺了主体能动性的语言。所以在语言范式上,这两者不可能相容。所以,认为量子力学与自由意志相容的观点是错误的,会导致荒谬。

12/13[科学哲学作业]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与简单评价

一. 库恩的科学进步观点
      库恩认为,科学是一个共同体,其成员按照共同享有的范式寻求解决各类问题的“解谜”活动。他的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思想是:科学和科学知识通过革命而进步和增长。科学演化的具体历程是:前科学时期通过积累,演进到常规科学时期,在常规科学时期范式是科学共同体成员解决问题的共同规范和思维模式,但随着许多反常事实和反常问题的不断涌现和积累,常规科学面临空前的危机,危机以科学革命的方式得以克服,革命通过新范式和旧范式之间的竞争、选择,从而以淘汰旧范式的方式进行,经历了革命后的科学以新范式取代革命前的旧范式,科学由此得以进步,知识由此得到增长,从此科学又进入了新一轮的“反常→危机→革命”的循环之中。而且,科学革命前和革命后的范式是不可通约的。
二. 科学范式
      在谈库恩的“常规科学”与“革命科学”前,我认为我们首先需要确定“范式”这一概念。事实上,库恩对“范式”在其早期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的用法也不是十分明确的,存在广义与狭义之间的来回变化。
      广义上,他认为范式是一个“专业基体”,或者说是“由一定共同体成员共同具有的一整套新年、价值、技术等等” 。科学共同体成员可能都信奉理论实体(空间、原子、场……)的存在。另外这些成员对那种研究和解释是重要的也持有一致意见。这些观点都是广义“范式”的一部分。专业基体也包括一个或更多的“狭义范式”。
      在狭义上,“范式”是一个“范例”,是科学理论有影响的表现。
      针对“范式”的多义用法,Shapere和Buchdahl提出了反对,他们认为这会对库恩关于科学史的论点起到破坏作用。到了后期,库恩对此做出了重新解释:“不管‘范式’在这本书中有多少种用法,还是可以分为两个集合,各有各的名称,可以分别讨论。‘范式’的一种意义是综合的,包括科学共同体所具有的全部规定;另一种意义是把其中特别重要的规定抽出来,成为前者的一个子集。” “一种范式是,也仅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反过来说,也正是由于他们掌握了共有的范式才组成了这个科学共同体,尽管这些成员在其它方面并无任何不同之处。”
三. 科学发展的模式
      简要来说,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是:前科学→常规科学(形成范式)→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范式战胜旧范式)→新常规科学
      前科学就是没有形成公认理论的科学,这个时候百家争鸣,争论不休。通过竞争与革命完成前科学到常规科学的转变。理论要作为一种范式被接受,它必须优于它的竞争对手,当然,它并不需要,也事实上不可能解释其面临的所有事实。
      常规科学则是出现了大家公认的理论范式,科学共同体在这一背景下1)增加观测和范式基础上的计算一致的精确性;2)扩展范式的范围,以包括另外的现象;3)确定普遍常数的值;4)用公式进一步明确表达范式的定量规律;5)判明通过哪一种方式将范式用于新的领域并令人满意。常规科学是一种保守的事业,因为理论范式已经形成,科学家们停止争吵,而将研究重点放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上,扩展科学的疆土。在常规科学时期,共同体成员的思维方式是“收敛的”,这是因为科学理论能够满足精确性、一致性、广泛性、简单性和有效性这五个评价标准。
      只要范式的应用能令人满意地解释应用范式的现象,常规科学的研究就不受干扰地进行下去。反常就是在常规科学范式下无解的难题,出现了理论与实验的冲突。而危机则是反常出现后在科学内部出现,由此将导致科学共同体分裂。相对于常规科学而言,反常事实是引发危机的内部因素,但也存在着许多外部因素,当科学之外的因素起了特别大的作用时,理论的崩溃和增生也是危机的一个重要信号。区分常态科学与处于危机状态下的科学的标准不是说常规科学没有“反例”,而是范式对于解释事实的有效性。库恩同意图尔明的观点,认为反常的发生促使去发明可供选择的范式。“常态科学最终只能导致对反常和危机的承认。而反常和危机不是以深思熟虑和说明解释为结局,而是类似格式塔转换的、比较突然和无结构的事件为结局。”
      范式的摒弃是三项关系,包括一个得到承认的范式,一个竞争的范式和观察证据。随着一些强有力的竞争范式的出现,科学便进入了革命阶段。范式选择必须在相互竞争的范式中进行选择,得胜的范式必须建设性地处理危机的反常。新旧范式之间还需要具有不可通约性的标准,当范式变化时,通常决定问题和解答的正当性标准也会发生重大改变,革命是世界观的转变,是新旧范式之间的转换,同时像格式塔心理实验一样,也是知觉范式之间的转换。
      由此,科学研究又从新范式还是了新的征程。
四. 简单评价
      虽然库恩的观点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然而还是有存在不足方面,也有很多科学哲学家对其持有批评反对意见。
      拉里•劳丹反对科学革命说,他认为,“有许多证据表明,科学革命并不像库恩指出的那样革命,常规科学也并非那样常规,……任何一个范式都很少在某个领域取得库恩要求‘常规科学’具有的那种霸权地位。”
我们可以看出,库恩的研究方法属于历史主义的方法。科学的进展的确是以累积性的方式取得进步的。但是我认为,我们很难将这个过程认为成是“革命性的”,库恩的科学革命说的要点在于新旧范式的不可通约性。然而实际情况并不会如此,纵观科学史,我们很难见到科学发生彻底而本质的变化,即使某一理论存在不足与错误,它正确的部分却大多被保存下来革命后的理论还是会保留革命前理论的许多内容,甚至是一些基础性的概念和形式关系,相对论并没有完全放弃经典力学的内容。而且,科学理论间的不可通约,也只能证明理论形态的多样性,不能证明其发生了“革命”。

[参考资料]
1. 约翰•洛西. 科学哲学历史导论(第二版). 邱仁宗等译 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2
2. 邓周平. 科学技术哲学新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3. John Losee.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4th edit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11/5[科学哲学作业]浅论经验证据能否完全证伪科学假说

      毫无疑问,在当代科学哲学中,由波普尔所开创的证伪主义有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他认为,科学就是理性不断提出假说,而这假说不断遭到批判,即被证伪。只有可证伪的陈述才是科学的陈述,科学陈述的可证伪度越高,即它禁止的越多,它的经验含量即知识含量越多。不过,一个科学假说是否真的能够如证伪主义所主张的,可以被经验证据完全证伪呢?

      我认为我们首先要理解这句话中的 “经验证据”与“完全证伪”两个概念。按照大多数人的观点,经验证据主要来自于归纳的方法,是从观察或实验出发的。固然这个概括并不十分确切,但反映了经验证据受到多方面约束的局限性。而“完全证伪”这个绝对性的说法则否定了一切相关的可能,彻底地被证明是谬误。所以,一个科学假说能否被经验证据完全证伪,要取决于其支持者对它和经验证据不相符之处的修正,还是全面放弃假说,改向另一个和经验证据相符的假说。

      证伪主义主张,科学理论都是一个普遍有效的全称陈述,具有演绎模式。它将大部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的生物学、医学中归纳性的理论,比如“女人普遍比男人长寿”和很多特称陈述,比如“有些花是红色的”排除出了科学理论的范畴。这无疑会使科学理论更加精确与简明,虽然在大部分的科学理论研究中这个定义并不能适用。

      其实,对于一些命题,比如“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只要找出一个反例(而且对于这个命题的确找到了)就能对其进行完全的证伪。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逻辑范式:

 H→Q1∧Q2∧…∧Qn

~Qi (1≤i≤n)

 ~H 

       范式中H为待检验的科学假说,Q1∧Q2∧…∧Qn是根据假说推出的逻辑事实;~Qi (1≤i≤n)则是根据经验证据得到的与逻辑事实不相符的反例(当然也可以有不止一个),我们可以通过否定重言式的后件来否定前件。这就是证伪主义的核心方法。由此也可以看出,对于这些类似的简单命题,经验证据可以完全否定假说。

      然而,现实中更多的命题并不如此清晰简洁,如果对于一个全称陈述,有了一个确证的经验证据作为反例,就可以被完全证伪吗?显然,对于上述的“所有天鹅都是白的”型的简单范式完全可以。

      波普尔提出,我们的科学知识,是通过未经证明的(和不可证明的)语言,通过猜测,通过对问题的尝试性解决,通过猜想而进步的。一假说的提出,必定是基于一定的经验事实,对事实进行尝试性的猜想解读。猜想一旦形成,便会加入更多的对于经验事实的辅助性假说作为核心理论的保护带,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新的范式:

H∧(P1∧P2∧…Pn)→Q1∧Q2∧…∧Qn

~Qi (1≤i≤n)

~H∧(P1∧P2∧…Pn)

       其中,H表示的就是核心理论,(P1∧P2∧…Pn)则是辅助性假说。从~Qi (1≤i≤n)所推出~H∧(P1∧P2∧…Pn)的并不能证明每一个合取支为假。

      如果说只需一个作为反例的经验证据~Qi (1≤i≤n)就可以将假说完全证伪的话,无疑是荒谬的。这些反例有可能证伪的仅仅是一个辅助性假说,并不能触及到核心理论;也有可能触及到核心理论,但是又可以加入或修正一些辅助性假说来“挽救”这个理论。这些方法可能使一个理论系统极为复杂,但却又总是能规避被证伪,当然,也会一定程度造成理论强度的下降。只有当辅助性假说完全不足以“挽救”理论时,拥护者们才有可能考虑放弃原理论,这时我们才可以说这个理论“被证伪”。

      另外,库恩认为,科学进步实质上就是科学范式的转换。所以,在不同科学范式之间讨论证伪,也是荒谬的。牛顿的经典力学和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之间的很多经验事实都是互相违背的,但是我们的理智直观明显会认为经典力学和我们所生存的宏观、低速的世界是完全符合的。

      由此,我提出这样三个限定:1.作为判定的科学假说是一个具有真值条件与演绎模式的全称陈述句;2.经验证据需要直接否定核心理论或不断否定整个理论系统使理论系统的强度下降到不足以成为科学假说的地步;3.经验证据与科学假说必须处于同一个科学范式。这三点在实践中是完全可行的,所以,经验证据能将一命题完全否定。

      波普尔认为,可证伪性标准是解决在经验科学的陈述与一切其它陈述(不论是宗教性的、形而上学的或者干脆是伪科学的)之间划一条线的“分界问题”的一种方法。因为“它说那些陈述或者陈述系统要够得上科学,就必须同可能的观察或想象得到的观察发生矛盾才行。”[1]只有那些真正的科学才会正视一切认真的反驳与证伪;而那些打着科学旗号实为伪科学甚至非科学的的占星术、巫术、宗教等,却要用尽一切办法将与核心原理相悖的经验证据通过各种解释纳入其中(比如地心说中引入的“经轮”、“本轮”概念),但却不受事实的检验。即使经验证据并不能完全证伪科学假说,可证伪性标准依旧有着极大的作用,它通过指出我们的错误,使我们理解我们正试图解决的那个问题的困难。就这样让我们越来越熟悉我们的问题,并可能提出越来越成熟的解决,所以对一个理论的证伪(即对问题的任何认真地尝试性解决的反驳)始终是使我们接近真理认识的前进的一步。

      科学的精神不是昭示无法反驳的真理,而是在坚持不懈的批判过程中寻找真理,我想,这是一顶可以给证伪主义加上的帽子吧。

 

[参考资料]

  1. 卡尔·波普尔. 猜想与反驳. 傅季重等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2. 约翰·洛西. 科学哲学历史导论(第二版). 邱仁宗等译 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2
  3. 赵敦华. 赵敦华讲波普尔.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4. John Losee.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4th edit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5. 陈杨. 证伪主义证伪了什么? 2011 http://blog.renren.com/blog/339547091/765198971

 


 

[1]卡尔·波普尔著,傅季重等译:《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55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2.5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进行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