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移动互联网,各种APP在做的一件大事就是烧钱竞争抢市场,那么在钱烧光了、竞争得只剩几家、市场被瓜分完毕之后会是什么样子?对普通人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别跟我说培养用户习惯、一点点改变世界。
2. 所有手环类产品都有一个问题叫做“我知道了,然后呢?”
它们可以记录我的每日运动、睡眠、消耗,配合手机还能记录轨迹等等。
然后呢?给我建议?监控我的健康状况?
“大数据”也有一样的问题。
1. 移动互联网,各种APP在做的一件大事就是烧钱竞争抢市场,那么在钱烧光了、竞争得只剩几家、市场被瓜分完毕之后会是什么样子?对普通人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别跟我说培养用户习惯、一点点改变世界。
2. 所有手环类产品都有一个问题叫做“我知道了,然后呢?”
它们可以记录我的每日运动、睡眠、消耗,配合手机还能记录轨迹等等。
然后呢?给我建议?监控我的健康状况?
“大数据”也有一样的问题。
我已经记不清大学的很多事情了,但依稀记得那个上午正在风雨馆上羽毛球课。同时刷到了两条同样内容只不过其中人名换成了对方姓名的状态。
然后中午Z组织摆点,某个孩子把我认成了故事中的男主角。
再然后我看到了真正的男主角……
对了那时候我是单身。
我也记不清和他是怎么熟络起来的了,如果记得也是些不可言说的往事罢?
说到往事,Z组织在那个时间段里一下子成了好多对儿。然后男主角发挥其文青色彩写了几首奇怪的把人名放在里面的诗,当然了我的状态里是有转的。
往事中的少年下雨天会有一把大得出奇的伞,会执念于”wanan”而不是“晚安”,会在酷热中骑车到丁字桥只为买几个樱花糕坊的泡芙——后来我也会在去找某妹子的路上随手买几个樱花糕坊,只不过是光谷的那家。
可我还是单身。
往事如烟,那时的少年少女早已挥手在风中。
又是从自强回宿舍,少年推车我步行,路上少年提到了他的初恋,和他高中的女神。在哲院与行政楼之间那条小路我往左少年往右,在这之后少年的故事我便不怎么清楚了,依稀的耳闻在讲的人与听的人来说都只是故事。
暑假过完了回到学校,某天同珣君与小斯约饭校门口那家不好吃的冷锅鱼。珣君说,少年有女朋友了,就是他提到的那个高中的女神……嗯其实还是有和下一句话有些关联的下句的不过,具体就不说是什么了。
嗯,我还是单身。
直到很久之后我才知道原来少年的女朋友就是人人网上成天能看到有人转她文章的渡渡。
日月盈昃,春秋代序。不知不觉已是毕业之时,只叹实习多时未好好体味珞珈之佳人美景,颇为遗憾。
这时的少年发出了他要结婚的信息。
我还是单身。
9月28日,尚九·一滴水
见到珣君与小斯,提起约饭之时,只感造化喜人。
这时的少年已不是那时的少年。
“婚姻对于我们而言,是一个崭新的起点。电影里说,喜欢就会放肆,但爱就是克制。我们曾经历了肆无忌惮的时候。而如今的我们开始发现,我们需要去克制那个不完美的自我,收敛起自己的脾气,更多得站在对方的角度,为家庭考虑,去为了成为那个完美的生命共同体而不断前行。其实,为什么会想到结婚呢?不是因为恰好那个时候,你出现在了我的生命中。而是因为你的出现,才成就了最好的岁月,也成全了最好的我。你是我夜空中最亮的星,让我穿过人海来拥抱你。”
“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玻璃后面是黄浦江与陆家嘴,玻璃前面是一对历经坎坷终于迈入婚姻殿堂的新人。
“来来帮我拍一下,我终于有戒指了!”
外滩烟花灿烂,一如少年的笑。
这时的少年还是那时的少年。
随口再提一句,闹洞房时候……相当……混乱……
班门弄斧一首《蝶恋花》
春日迟迟迟几时,燕子归梁,鸳鸯卧新沙。佳人颦笑少年醉,韶光易逝秉烛留。
花开锦绣素手折,笑语欢颜,飘入桃林去。芳草天涯何人寻?山水一程长相伴。
2014.10.2于北京家中
自从看了群内的壕乎乎 @王之乎 成天晒各种信用卡的活动与积分,还有smzdm上的几篇信用卡文章,最重要的是单位楼下的麦当劳装了刷卡机不用每天找零钱了!!!便蠢蠢欲动地想要申几张信用卡玩一玩。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里的内容。
先说说自己的个人情况,希望能给大家以参考:
本科毕业,目前在某企业实习,九月份去读研。
平时消费的需求无外乎 1. 吃饭;2. 网购含海淘;3. 线下消费。
当然了,目前在校生原则上是不予办理信用卡的,至于怎么变通,各显神通吧。
有了个人情况与需求,那么就可以定出一个申请思路了。
1. 首先,信用卡要好申请,这个“好申请”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一般来讲申请信用卡有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
线上申请一般是在线选择卡片、提交信息完成申请,然后就可以慢慢等待信用卡中心来打电话征信(有的银行是业务员上门),发卡;
线下申请可以自己柜台交表、也可以找业务员上门或者找地摊(在海淀黄庄见过花旗的),但是这样申请的话除去表格,还需要提供一些进件,比如收入证明房产证行驶本工资流水blabla的。当然柜台申请因为有了如此的进件,一般来讲审批额度会较高;
那么在此基础上,加上我是个懒人,于是就选择了网申渠道。
2. 其次,我希望银行的提醒业务方便,比如消费后有实时的短信提醒或者微信提醒,这样适合我等不想设置密码的懒人(其实不很推荐毕竟……)
3. 最后,由于不会只申请一张卡,所以希望这几张卡在集中消费需求的配合上尽量适合,比如在线支付要有积分啦;线下支付也得有积分啦;海淘货币转换费少点儿啊汇率好点儿什么的。
好吧其实我最开始根本不知道积分到底能干啥但是用积分换里程是一个很硬通的评价标准……羊毛什么的……薅一薅似乎也可以。
顺便再提醒一句一般来讲工资卡是什么银行的就去申什么银行,这样子有一定的业务往来记录对额度以及批卡的成功率有好处。但是对于吾等无业游民,就不大care了。
由上,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等,选定了如下一些银行申请:
选交行的原因是……当时百度一下说有什么卡在校生好申请,回答是交行的Young Power和招行的Young卡(当然这个回答挺早的了)。因为招行之前有一张卡收到短信被拒但是网申系统里还是待处理所以没法申,再加上交行的沃尔玛卡一直是倍受推荐,于是就在线填表申请了交行的这张卡。
看图片是有Visa和Master可选,但是网上申请只有Visa。
这张卡的申请效率实在是太高了……当天11:51递交网申信用卡……11:58接到征信电话……12:08接到短信批卡……
然后的故事就是第二天收到了卡,第三天去柜台开卡,然后就快乐地刷了一笔支付宝快捷支付……
由于是首卡,额度也就不强求了。
这张卡目前一直被我当做饭卡,而且交行的合作商户在我家附近还是不少的,刷交行信用卡可以打折!
要说不足呢,交行的提醒业务做得不大好,短信提醒收费我能理解但是特么的微信平台对比其它银行来说功能缺失太严重了。这张卡也许是我最早会销掉的卡……
——————————————
我对中信银行非常有好赶原因是……它家的卡好看!!!好看!!!好看!!!相比其它银行的卡比如工行牡丹卡上面那坨白菜好看不是一点儿半点儿嗯……(请不要鄙视我直男的审美)
中信i白金一直是各大论坛、网站的信用卡讨论中的极力推荐之一,大概原因有以下几点
1)免年费门槛低,或者说这算一张“小白金”,相对于“大白金”的刚性年费或者积分换年费,它可以很轻松地用刷卡次数来免掉,当然了,花多少钱办多少事儿,相应的权益也有所降低;
2)线上购物双倍积分,每月上限10000分(5000元)。而且相对于那个可以与孤岛危机一同作为电脑测试文件的某行不计积分商户列表,中信不计积分的只有那么几家嗯~
3)由上,航空里程算下来可以到12.5元/公里,算是一个很低的数字了,再加上还送龙腾卡的贵宾厅权益;
4)这个是中信的活动,每个月在指定类型商户刷满3笔99元即可获得一次9积分享兑活动,可以兑换的有哈根达斯星巴克汉堡王沃尔玛购物卡等,薅羊毛狂人们的必备……
Link: 中信i白金
但是……
这张卡把我拒了╮(╯_╰) ╭当然也算是意料之中,主要原因想必是@王之乎 那个不靠谱的邀请码。嗯,这张卡算是我目前的实力等多方面因素还配不上的。
当然了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啊,于是开始把目光转向了中信的悦卡,原因无它,只是看上去不错。后来才知道这张卡的积分是和在中信银行的资产挂钩的,反正是一个奇怪的算法。
悦卡只有金卡和白金的级别,我申请的是金卡,同时申请的还有张中信标准IC金卡,就是带芯片的,听上去似乎安全一点。
说到金卡,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高端(废话现在金卡的权益也就是个金色的普卡),基本上有个靠谱的工作就都能下来嗯。
中信的征信电话还是很有趣的,我留了自己工位的电话,结果先打到了前台姐姐那里问了一些信息才转给我。然后半天左右就通知柜台确认了(悦卡,IC金拒了,大概是悦卡积分多,能吸引储蓄?),第二天到柜台确认,确认过程很简单,抄一段话然后和身份证一起交给柜台姐姐再回答几个问题即可。再然后就是我默默地开了个中信的借记卡(啥玩意儿都没带开了个金卡,本地跨行每个月前两笔免手续费呢),把工行的一部分钱转了过去……
收到卡之后第一反应是妈的被骗了做工好烂额度好低都不忍心去搞副卡╮(╯_╰)╭
以后这张卡应该会作为主力吧,中信的9积分羊毛还是挺不错的。
——————————————
招行的运通卡太漂亮了除了那个傻逼的银联标志!
招行的运通卡太漂亮了除了那个傻逼的银联标志!
招行的运通卡太漂亮了除了那个傻逼的银联标志!
招行的运通卡太漂亮了除了那个傻逼的银联标志!
招行的运通卡太漂亮了除了那个傻逼的银联标志!
因为很重要,所以说了7遍。( @王之乎(236732146) 教导我:“涉及数数的部分,一定要点错,这是激发读者互动的直接因素”)
吐槽完毕说正事儿~
其实很早之前就关注了招商银行,因为它们推出了一张全币种卡,卡面至少看上去挺好看,再加上免货币转换费终身免年费,可以作为海淘卡用。
link:招行全币种芯片卡
然后就是我网申了然后我收到短信被拒了然后网上状态还是在处理我也没法申别的的故事。
直到……某天看到了@大玩家(wxid: SeniorPlayer) 推送的消息,介绍加了芯片的全币种(Link: part.1, part.2),其中提到的一点把我吸引住了:
在国内招行体系里,它的等级是“金卡”,只要你有资格办理招行的金卡,就铁定能拿下这张卡;
但在国外Visa的体系里,它的等级是“Signature”,中文叫做“御玺卡”。是一个比白金卡(Platinum)还高的等级。
其他大致内容摘要为:
1. 招行虽然死咬这张卡不能在国内使用,而实际上在支持VISA通道的POS机上是可以用的。
2. 在招行体系里也就算个金卡就别想了;但是在VISA体系里这是御玺卡啊,比如IHG酒店的合作、以及其它一些VISA认定的权益是可以享受到的,去了国外更不必说了嗯。
于是我再次展示了自己强大的执行力,撂下手机跑到办公室楼下的招行拿了表,问清楚进件回办公室填好、弄好收入证明交了过去……
若干天后接到征信电话,次日查卡批下来了,再查了下额度……妈的比网申的两张卡高多了。
目前卡还没到,到了之后再测试一下的。
要说不足,招行的积分很难积并且可用之处很少……
——————————————
工商银行是目前全世界市值第一的银行,在没发现外星人的情况下也是全宇宙第一,故名宇宙行。
母亲大人一直在工行存款,于是我的存款也都在工行。
工行的卡好看的不多……我申了一个看上去还算不错的运通普卡(其实也有集邮的成分在),因为想着不管怎么着也算工行的四星级用户,区区一张普卡应该不难批。
(配图我找不到高清大图)
但它就是给我拒了……
中国银行我自己没申请,刚入职的同事想搞一张国航联名卡积里程用于是也去问了一下。大概就是要三个月工资流水等等的进件吧……
毕竟是国有四大行,要求比较严格啊。
综合下来,自己对目前三张卡片的配置还是比较满意的,基本可以满足日常的消费与装逼需求。当然对于积分的累积来看,好吧我现在的忽视早晚会看着各种积分活动一声叹息的╮(╯_╰)╭
至于展望什么的……未来希望申的卡有这两张:
1. 中信i白金,原因之前说了,而且完全就是一张干啥都能刷都有积分的卡,到手之后估计现在的悦卡也会销掉;
2. 招行运通百夫长,因为卡面漂亮……另外目前很多境外电商不支持国内发行的VISA、万事达了,有个运通和目前的全币种配合海淘也更方便些,到手之后交行的Young Power卡也许会销掉。
这样的配置相对于我的使用情况来讲,应该会更为合理。
最后请跟我默念三遍:办信用卡是为了更便利生活,而不是过度消费,让卡成为负担。办信用卡是为了更便利生活,而不是过度消费,让卡成为负担。办信用卡是为了更便利生活,而不是过度消费,让卡成为负担。
鸣谢之乎同学的讨论、smzdm上蓝翼的帖子(Link: 信用卡申请全攻略 篇四:2014年上半年展望版)以及若干信用卡论坛的前辈们。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行动理论的后退问题
在直觉上,我们会认为至少有一些事情,是因为我们而发生的,我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时间施加影响而不仅仅承受它;或者说,我们是行动者,而不是被动的存在物。同样地,虽然我们对mere happening与actions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区分,但是如果详加分析,似乎actions,比如我胳膊抬起来,可以还原为mere happenings——也就是肌肉的活动、神经元的冲动,这就使得mere happening与actions的区分变得模糊,而actions看上去不过是happenings的一连串的后续。后退问题导向了行动的怀疑论,造成的后果是,如果后退问题为真,那么就不存在(主动意义上的)行动。
考虑这样两个事态:
(A) A person takes a gun, aims carefully at target, pulls the trigger, and fires the gun.
(B) The person gets home and puts the gun on the table. While he is putting it down, the gun, unexpectedly, fires.
毫无疑问地,我们会认为事态A中的开枪是John的action;事态B的开枪是一个意外事故,也就是一个mere happening。
由此在事态(A)中我们说:
(a) Someone fired the gun.
在事态(B)中我们说:
(b) The gun’s firing happened or the gun fired.
显然地,(a)与(b)是截然不同的。如果(a)发生,那么(b)必然发生,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开枪,那么这把枪必然开火了,(a)在逻辑上蕴含(b);但是如果(b)发生,(a)并不必然发生,比如是因为误触扳机而使得枪开火,这就是说,mere happening是一个action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当枪开火,那么(b)自然为真,但是(a)并不一定。为了使得(a)为真,需要在枪开火之外加上一个缺失的东西,这个缺失的元素会将能动性(agency)引入到我们的图景中。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说,在(a)中,枪开火是被某个人引发的状态;但是在(b)中,枪开火是一个不由任何人引发的事件。这样,看起来action应该被当作mere happening带来的东西。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许还会遇到问题,如这样的事态:
(C) Someone throws a locked and loaded gun out, the gun fires when it punches the ground.
(D) Someone stumbles inadvertently on a loaded gun and the gun fires.
在这两种情况下会说:
(c)&(d) Someone caused the gun’s firing.
但是按照直觉,我们并不会认为开枪这个行动是某人做出的而仅仅是个mere happening。英文语境下我们会说“someone caused the gun’s firing”而不是“someone fired the gun”,将action作为mere happening带来的东西在这两个事态下解释得并不很好(在中文语境下不那么容易混淆,因为说“某人开枪”时候已经隐含地承认了这是某人的action)。所以如果我们想要让“Someone fired the gun”意指“Someone brought it about that the gun fired”,我们需要对这个行为进行一些细化:这个行动需要归因(refer)到一些其它的,由某人做出的行动,比如pulling the trigger就是这样的行动,我们可以将Someone fired the gun还原为Someone fired the gun by pulling the trigger.
但是,同样地,“pulling the trigger”也有mere happening的成分于其中,就是“the trigger’s pulling took place”;“Someone pulled the trigger”也并不一定是某人做出的行动(因为同样可能是意外地触发了扳机)。由此为了使得“Someone pulled the trigger”是某人的行动,我们必须寻找一个另外的由某人做出的行动使得扳机被触发,比如“someone moved his finger”使得“the trigger’s pulling took place”。“someone move his figure”依然有figure’s moving took place这样的 mere happening的成分存在,我们需要继续寻找一个某人的行动使得手指被移动,由此后退直到无穷,如下图:
(a) Someone fired the gun → Someone pulled the trigger → Someone moved his finger → …
↙ ↙ ↙
(b) The gun fired The trigger pulled Someone’s finger moved
由此观之,后退问题是真实存在的,我们为了做出一个行动必须做出无限多的先于它的行动。但是显然地,做出无数多个行动对我们来说是不可能的。所以对于我们来说不存在(主动意义上的)行动。
Moya对后退问题的回应
显然由上我们可以看出,后退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大部分的actions里面有mere happening的成分:为了将某个行动归因于某人,我们会将其因果地还原细化为一个由这个人所做出的行动;如果这个行动依然有mere happening的成分于其中,那么还需要继续还原细化……以至于无穷。所以为了终止这个无穷后退,我们就需要找到一些没有mere happening成分的actions(basic actions)。Moya认为McCann的Volitional理论、O’Shaughnessy的“尝试”虽然看上去能一定程度解决无穷后退理论,但是他们都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并且也有其自身内部的问题。在Moya看来,有意义的行动,即可以被称作一个有意义(meaningful)或者一个关系性的内容(symbolic content)的action,就是我们所要找寻的这种不掺杂具体的mere happening的行动,可以解决后退问题。
考察以下两句话:
(a)Someone fired the gun
(b)The gun fired took place
显然地,(a)与(b)不等同,(b)是(a)的结果;(a)蕴含(b)而(b)不蕴含(a)。
继续考察以下两句话:
(m)Someone throw the basketball
(n)A basketball threw took place
可以看出(m)必然蕴含(n),如果一个人掷出球,那么球被掷出是必然发生的。同时地,(n)也是蕴含(m)的,如果球被掷出,那么肯定有一个人掷出了它。也就是说,(m)的结果(n)同时也是一个action。
这样的实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比如做出一个申请(make an offer)、演讲(hold a lecture)、结婚(marry someone)等等:这些就是Moya认为的有意义的行动。有意义的行动看上去是一些单纯的行动(pure actions),本质上没有happenings于其中,就如上面的例子那样,(m)与(n)相互蕴含且(n)本身是一个action,相较于意向性理论与“尝试”,这是一个清晰的截断(clear-cut)。
虽然自发性行动和目的论行为对于人和动物是一种相同的自然能力,但是有意义的行动却是为人类所独享的。即使某一个的有意义的行动可以被身体上的活动所正确描述,作为类型的有意义的行动(复数)却不仅仅是由身体的活动组成的,也就是说,动物(no-human animal)的行为可以与人类的行动具有同样的描述,但是却不是一种有意义的行动。
其次,一个有意义行为还会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有着其角色:为何做出一个行为,可以解释出一个语义学上的意义,比如投票会遵循一定表决的原则,一个行动中会有相应的概念来引导、控制这整个进程,考察下面这两句话:
(p) Someone made a chess-move
(q) Someone moved a certain piece of wood
明显地,(p)为真并不一定能使得(q)为真,因为下棋(chess-move)并不仅仅包括移动某一块特定的木头,它还包括了规则的成分。我们可以说某人移动了某一块特定的木头在某些具体的环境下或某些特定的条件下是下棋。
行动也会遵循于一些规范与标准,比如要从左边超车,当然这样的行为可以是正确也可以是错误的,做出这个行为同样有正误之分。由此观之,一个有意义的行动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活动,还需要遵循某些规则、习俗或者约定。
可能的反驳与另一条解决方案
Moya认为(p) Someone made a chess-move是一个有意义的行动,但是我们问出“为什么下棋是某个人做出的行动”似乎也是可以的:
(r)Someone moved a certain piece of wood in some concrete circumstances or on some particular occasions
这句话中还是必然会包含特定的mere happenings的成分,所以为了回答为什么某人在某些具体的环境下或某些特定的条件下移动了某一块特定的木头,我们还需要继续将其归因细化,由此继续导向了无穷后退问题。
Moya在文中提到了一类特殊的action:不包含specific happenings成分且必然具有意向性(intentional)的单纯的行动(pure action)。在这其中,意向性可以被看做一个界定行动者(agency)的普遍标准,所以我们可以将action看作在某些描述下的意向性;或者说,一个具体的行为是action,当且仅当它在某些描述下是具有意向性或者被意向性地做出。考察以下两个事态,也是无穷后退问题的起始:
(A) A person takes a gun, aims carefully at target, pulls the trigger, and fires the gun.
(B) The person gets home and puts the gun on the table. While he is putting it down, the gun, unexpectedly, fires.
在事态(A)中我们说:
(a) Someone fired the gun,
在事态(B)中我们说:
(b) The gun’s firing happened or the gun fired.
如前文所述,当枪开火,那么(b)自然为真,但是(a)并不一定。为了使得(a)为真,需要在枪开火之外加上一个缺失的东西。在意向性的观点下,这个缺失的东西就是意向性,我们可以如此区分(a)与(b):(a)是某人意向性做出的行为,并且在某些描述下是具有意向性的;但是(b)在任何一个描述下都不具有意向性。这样,为了解释为什么(a)是action而(b)仅仅是mere happening,我们就完全不需要将其还原细化,寻找一个更为基础的,某人的action,于是也就不存在后退问题了。
“I’d like to say two things. One intellectual and one moral.
The intellectual thing I should want to say to them is this. “When you are studying any matter, or considering any philosophy, ask yourself only: What are the facts, and what is the truth that the facts bear out. Never let yourself be diverted, either by what you wish to believe, or what you think could have beneficent social effects if it were believed; but look only and solely at what are the facts.
That is the intellectual thing that I should wish to say. The moral thing I should wish to say to them is very simple; I should say: “Love is wise — Hatred is foolish.” In this world, which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closely interconnected, we have to learn to tolerate each other. We have to learn to put up with the fact, that some people say things we don’t like. We can only live together in that way. But if we are to live together, and not die together, we must learn a kind of charity and a kind of tolerance which is absolutely vital, to the continuation of human life on this planet.”
–Bertrand Russell, During BBC interview, 1959
“Like guns and cars, cameras are fantasy-machines whose use is addictive. However, despite the extravagances of ordinary language and advertising, they are not lethal. In the hyperbole that markets cars like guns, there is at least this much truth: except in wartime, cars kill more people than guns do. The camera/gun does not kill, so the ominous metaphor seems to be all bluff – like a man’s fantasy of having a gun, knife, or tool between his legs.”
(from On Photography, 1977)
與當代其他許多哲學流派注重思辨的探討方式不同,當代分析哲學家重視現代科學方法論和現代邏輯的研究,他們的工作往往與現代科學方法論和現代邏輯的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繫。正是因為這種聯繫,他們對意義的研討方式與當代其他哲學流派的研討方式完全不同,他們不像現象學、存在主義那種試圖通過先驗和思辨的方式闡發本體論的意義,而是試圖利用現代邏輯和科學方法論的成就闡明語言的邏輯意義。也就是說,他們試圖通過對語言的邏輯分析,從語意學、語形學和語用學三個方面闡明語詞或語句的邏輯意義。在他們看來,這種對語言的邏輯意義的闡明與當代其他哲學流派的本體論的意義分析有質的不同,這種不同正是擺脫「形而上學」的根本途徑。早在三十年代,英國著名的分析哲學雜誌《分析》創刊號就明確指出,它只「發表短小精悍的文章,討論一些狹小的、明確定義了的、有關已知事實的解釋的哲學問題,而不登冗長的非常一般的抽象的關於可能的事情或整體世界的形而上學的思辨的文章。」這裡清楚地把兩種對立的探究方式表現出來了,一種是對已知事實的點滴而精確的解釋,一種是對可能的事情和整體世界的冗長而抽象的思辨。前一種探究方式──羅素曾叫做「零敲碎打的研究」──正是當代分析哲學家從事哲學分析的主要方式。
因此,當代分析哲學最鮮明的特徵應當是它對一切傳統思辨哲學的敵視,以及為此目的而採用的特殊的邏輯手段。他們一般把傳統思辨哲學稱之為「形而上學」,在這裡我們應當從一種非常廣泛的意義上來理解「形而上學」這一詞,它不僅是指一種探究超自然的本體的學說,而且也指任何一種聲稱能夠用先驗的方法獲得有關實在知識的哲學。當代分析哲學否認有這種學說或哲學的存在,他們試圖通過一種對語詞或語句的意義進行邏輯分析的方法來達到否認這種哲學的存在。正因為如此,當代分析哲學家自認為自己在進行一場「哲學中的革命」。
在現代分析哲學中,對語言的邏輯分析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一些人著重對日常語言進行邏輯分析,如後期維特根斯坦和英國日常語言分析學派。在他們看來,我們通過對日常語言的正確用法的分析,可以提供解決傳統哲學疑難的途徑。而另一些人則認為日常語言本身含糊不清,他們試圖按照數理邏輯的嚴密規則創造一種人工的理想語言(如科學語言)來代替日常語言,如羅素、早期維特根斯坦、邏輯實證主義、特別是卡爾納普的工作所表明的。但是不管是日常語言學派,還是人工語言學派,他們都和當代科學方法論及現代邏輯的發展保持著密切的聯繫,他們都試圖利用現代邏輯這一有力的工具達到他們反對一切「形而上學」的目的。
至此,我們可以大致把分析哲學概括為這樣一種當代哲學傾向:它利用現代邏輯的技巧對科學語言和日常語言進行邏輯的分析,並試圖通過這種分析澄清命題的意義和哲學的問題,其結果不是以一種新的思辨哲學來代替舊的思辨哲學,而是反對一切思辨哲學。嚴格說來,「分析哲學」這一名稱也是不恰當的,它應當叫做「語言分析」,因為它根本不是那種傳統意義上的「哲學」。
從這裡我們可以清楚看出,分析哲學與傳統哲學最根本的區別在於:以往的傳統哲學都妄圖建立一個關於宇宙和人生的包羅萬象的思辨體系,認為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的最高概括,而分析哲學則認為,對於世界本身的認識乃屬於各門科學的事情,如對天體的認識屬於天體物理學,對物質結構的認識屬於化學,對人類社會和歷史的認識屬於歷史學、社會學和政治學,對人類思維和行為的認識屬於邏輯學、心理學和生理學,而哲學則是對所有這些科學學科中的科學命題和人類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普通命題進行語言的邏輯分析,澄清命題的意義,劃分有意義的命題和無意義的命題。哲學,對於分析哲學家來說,不再有過去那種高高凌駕於科學之上的桂冠,它變成了非常普通的事業,有如普通語言學家從事文法分析的語言學。用維特根斯坦的話來說,哲學家在履行他的這一職責時,不是雄心勃勃地像是去建築一幢房子,而是比較謙虛地像是去「打掃一間房間」。
的確,當代分析哲學家沒有以往哲學家那種雄心壯志,他們不願也不能寫出包羅本體論、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哲學百科全書,他們只是在某一個具體領域作了一些點滴的但也很重要的提示,有些哲學家甚至連一部哲學書也沒有寫,他的哲學著作只是一散落在各種哲學雜誌上的小篇文章。所以,如果有人要以古典哲學家的標準,追問當代分析哲學中究竟誰是最偉大的哲學家,一致的答案可能是得不出來的,我們所能答覆的,只能是在哪一個領域內,哪一個哲學家提出了哪些有益的指點和啟發。哲學對於當代分析哲學家來說,乃是一項偉大的集體事業,這項集體事業決不是哪一個哲學家所能單獨完成的。每個哲學家只是從事這項集體事業某一部分的工作人員,他的工作只是為這項事業添磚補瓦,這在某種意義上減低了哲學家的聲望,但當代分析哲學家認為,這才是真正的哲學工作。
洪漢鼎:《語言學的轉向當代分析哲學的發展》,遠流出版公司,1992
长庚星
又是一年之末,我已然懒得去回忆这一年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只能说这是我无语的一年,自我怀疑与否定的一年。
哦,寒假开始去学GRE,然后暑假又上了一次GRE;复习的时间明显远小于玩儿的时间分数也根本不能用。
大三了,可是我到现在都还不知道我该如何去走未来的路,哲学这个需要沉下心思考与忍受寂寞的学科明显对于我这个浮躁的人来说既不能修身养性,更别说以后用这个去混饭吃了吧……
程炼大神说:“最怕的就是哲学没学好,别的还都不会,这样根本养活不了自己。”我觉得他说得就是我。哲学学不好,想学计算机然后怂了,想去搞摄影又觉得有点儿亏得慌,家慈说让我寒假去实习然后我想了半天,我能干啥?
茫然啊茫然,长庚星你为何还是那么一如既往地冷观着这个世界。
启明星
又是一年之始,我依然对未来充满着希望却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走一步算一步和都试试是明显行不通的。
对了,下学期没有专业课,大把自由时间啊相当于休学半年。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才是第一要义嗯~
哲学,我已然放弃了出国读研究生的想法,那么考研或者争取保研吧,如果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话。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我要沉下心来去做一些事情,读读书,当然集中在感兴趣的几个方面,毕竟书对一切人是平等的。
我想知道如果不做哲学我能不能养活自己,那么寒假找个地方去实习一下什么的,看看社会是什么样子的,体会一下朝九晚五的辛劳。放下一些虚妄与自大,承受了思考的痛苦但别忘了这不是必然,柴米油盐才是每一个人的必需。
许个愿吧,哪怕不能实现呢。
启明星,愿你明天点亮之时,我可以看清我自己。
//我擦用你推荐的OmmWriter写东西怎么不知不觉就这么文艺了!! @evian.tan
Lewis使用反事实依赖来定义因果关系,简单表达形式为:“c是e的原因当且仅当,如果c不发生,那么e 不发生”。这一观点与NS理论一样,将原因看做结果的必要条件;当然,反事实依赖同样面临很多困难。在文中第一部分我想对反事实依赖有一些更多的了解,第二部分我将就来自于因果传递性的困难作出一些回答。
1. 用反事实依赖来定义因果
显然地,对于形如“如果有事件A发生,那么事件B就会发生”的条件句,表现了与A和B之间的某种依附关系。这样,我们可以表述因果关系为:如果一个事件c是事件e的原因,那么e的发生会一定程度上依赖于c的发生。那么,如果原因没有发生,那么结果也不会发生。这就是Lewis试图通过反事实依赖来解释因果关系的出发点。我们可以把Lewis对于对因果的定义这样概括:
(1) 事件e因果依附于事件c当且仅当,如果c没有发生,那么e也不会发生。
(2) 事件c是事件e的原因是因为有一条c到e的因果链条,其中每一个事件都因果依附于它的前一个事件。
所以,在Lewis的观点下我们可以说,“c是e的原因”这个命题是蕴含在反事实条件句“如果c没有发生,那么e不会发生”中的。
2. 对于传递性问题的回答
很多关系都具有传递的性质,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等同关系,如果a=b,b=c,那么a=c。但是对于反事实依赖关系是否有传递性,可以认为在很多情况下是有的,然而却有着如下的反例:
这个例子中有两个因果关系,分别为A放置炸弹(a)使得B拆掉炸弹(b);B拆掉炸弹使得C没有被炸死(~c),根据因果传递,A放置炸弹使得C存活,按照反事实式的形式语言表述为:
a□→b
b□→~c
————
a□→~c
这个因果关系不仅是反常识的,而且也不符合反事实依赖。现在我对该例子进行两个修正,使得它的结论满足反常识:
很明显我们通过对比F和F’与F’’可以发现,这个例子不是a导致b,b导致c所以a导致c这样简单的因果传递关系。而是有至少两个背景条件预设在其中:1)B有能力拆除炸弹(x);2)B愿意去拆除炸弹(y)。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该例子:
a∧(x∧y)□→b
b□→~c
————
a∧(x∧y)□→~c
换言之,我们对于A放置炸弹(a)使得C幸存(~c)的理解是错误的,应该是A放置炸弹(a)在背景条件之下,使得C幸存(~c)。
但是,我们又知道,背景条件有无数多个,根本无法一一枚举与考量,那么我认为,我们只需要考虑到那些会影响到因果链条逻辑方向的背景条件。在例子中,A放置炸弹(a)本应使得C被炸死(c),正是因为x与y两个背景条件的出现,导致了B拆除炸弹(b),使得整个因果链条有了一个逻辑转向,使得C被炸死(c)成为了C存活(~c)。
注意x与y是需要一并发生,缺一不可的。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这个表述满足传递律与日常常识,但是在直观上反事实依赖上依然存在困难:如果A没有放置炸弹(~a)并且B有能力拆除炸弹(x)与B愿意拆除炸弹(y),那么C不能幸存。这个表述十分奇怪,因为x与y两个背景条件是随着a发生才有可能改变逻辑方向,如果a没有发生那么这两个背景条件不会对因果有任何影响。我们也许可以对该反事实条件句进行这样的更改:
如果A没有放置炸弹(~a)并且有某个背景条件(P’)改变了因果的逻辑方向,那么C会被炸死(c)
至于对(P)的表述就有很多了,比如B与C有仇。然而这个条件的增加会使整条因果链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因为之前的因果链中的b与b□→~c就需要进行更改,而这就完全不是先前的因果了。当然我们可以不考虑背景条件的具体内容,只考虑它存在的可能,那么我们对该因果的表述为:
A放置了炸弹(a)并且有某个改变了因果逻辑方向背景条件(P),那么C不会被炸死(~c)
这看上去是合理的。
所以我的观点是:因果关系具有传递性,并且可以通过对背景条件的考量,使得这种传递性既符合直觉,也符合反事实依赖。
1. 目前我所学习的课程以导论性质为多,一个问题很快就带过了,所以有时候看书会有一种没有想法或者觉得论证已经很完满的感觉,也会觉得非常细碎,这是入门阶段都会有的感觉。事实上要弄清楚一个问题,要去明白来龙去脉,阅读大量文献,会发现那些“完满”的论证都是有问题的。
2. 做哲学是一种对各个证据的权衡,所以,如上。
3. 找准一个问题去深入地探究,会是一个新的世界。首先要学会哲学家们论述这个问题的一套“黑话”,最好能有论文集看经典的论文,把基础的部分掌握了,再深入就会轻松了。
4. 比如causation的问题不仅仅是形而上学在讨论,还有科学哲学、认知科学等等都会有涉及;modality会涉及到语言哲学、逻辑学等等。找准一个方向去钻,不难出人头地。
5. 认知科学、实验哲学都是会涉及到很多学科的领域,哲学做的是使用它们的结果,并不会过于要求专业背景。科学哲学也是,比如生物学哲学很多知识也许只需要中学生物知识。
6. 德国处在大陆哲学与分析哲学的交界点上,有很多优秀的人也在做分析哲学(我无知了原来一直以为德国基本是做大陆的)。近年来留德学生也有很多,所以竞争也许会激烈。
7. 推荐Sosa的Causation and Conditional,是一个早年编的关于causation的论文集。还有Contemporary Debates系列,当代的很多讨论都有叙述,导读性质的。人大出版社翻译的那套书也不错,可以看看。
8. Thelgard的Mind,在2000年左右是很好的认知科学教材,但是认知科学在2004年左右有了一次转向,当前的认知科学有两派观点。主张回归到经验层面研究认知。(具体忘了)
9. 多找一些方向来钻研,实在觉得没兴趣了,再考虑其它的。
近期评论